這時,方觀承和他的哥哥年齡很小,罪犯家庭的子弟沒人收留,一時間門庭冷落,親友們都裝作不認識他們,與他們斷絕了來往。
幸好,父親和祖父做官時和清涼山寺裏的和尚是好朋友。和尚見兄弟倆可憐就收留了他們。每天,兄弟倆隻能吃點施主給和尚們的飯過日子,生活極其困苦。方觀承哥倆雖然過著這樣苦的日子,但仍然惦記著在北國被流放保衛邊疆的父親和祖父。
一天,方觀承與哥哥找到老和尚說:“長老,我們想到北國去看望父親和祖父,二老在那裏受苦,我們放心不下!”
老和尚十分感動,他看到孩子們還小,就勸阻說:“路途遙遠,我又無力給你們湊那麼多路費,怎麼去呢?”
方觀承說:“我們都有兩條腿,可以走著去!”
寺裏的長老無法,隻好給方觀承弟兄倆湊了一點錢作為路費。弟兄倆辭別老和尚離開了清涼山上路了。
在途中,盡管方觀承和哥哥省吃儉用,還是很快就把那點錢用光了。但是哥倆並未因此卻步,而是艱難北行。餓了,就去敲沿途人家的大門,舍著臉跟住家要口飯吃。
本來,他倆是當官人家的子弟,跟人家要飯吃總是難以開口的。但是,肚子餓極了隻好壯著膽子對人家講了實情。若碰到好人家見他倆可憐,又是去北方探親,被他們這種孝順長輩的精神所感動,就送給他們一些吃的。
有時,碰到凶狠的人家,不但不給吃的,還唆使惡狗咬人。兄弟倆隻好互相保護著逃到村外。餓得兩眼昏花時,隻好在莊稼地裏隨便挖點東西充饑。
千裏征程,哥倆兒走得腳上磨出了血泡,血泡又變成了老繭。經過艱難跋涉,終於來到了北國軍營,找到了在這裏服役的祖父和父親。親人們相見,抱頭痛哭。祖父和父親萬萬沒有想到兩個孩子會來看望他們,內心得到極大的安慰。
以後,他們兄弟倆每年都到北國去探望親人。在這個過程中,方觀承雖然失去讀書中舉的機會,卻能接觸社會實際,不僅使他獲得了書本上難以得到的知識,也為後來從政時體察民情奠定了思想基礎。
方觀承每次途經北京都要揮筆街頭,賣字彌補路費。他寫的字剛勁瀟灑,求者蜂至,終為大清皇族平郡王福彭所賞識。
1732年,福彭出征準噶爾時招方觀承為記室。第二年事平,方觀承升為內閣中書。後又升軍機處章京,再升吏部郎中。
1742年,方觀承出任地方官,察勘浙江海塘及江南水道,取得了治理水利的經驗。他的決策及時中肯,前後上乾隆帝數十疏,凡被采納者都行之有效。
從1749年起,方觀承任直隸總督達20年之久,對境內農田水利進行綜合治理,成效卓著。方觀承將直隸主要河流子牙河自楊家口至閻兒莊一段改支河為正河,擴大流量,將滹沱河自晉州張岔口改流,南出寧晉入滏陽河順新河道流出。
又將漳河自臨漳東南改流大名,分兩支:一支出城北;一支入河間,並在河口築堤,斷水南流,以減輕洪水對東南低窪地區的壓力。又疏浚易州安國河,開渠灌田。在大規模水利興修中,方觀承實行“以工代賑”,發動州縣總體出動,達到“瀝水有歸,農田杜患”。
方觀承十分重視棉花生產,認為種棉“功同菽粟”,隻有使農民種棉紡織,才能使“衣被周乎天下”。
他根據自己長期積累的植棉經驗,繪成《棉花圖》16幅,每幅附解說,係統地說明了從植棉到成布的全過程,同時列出每道生產程序中的工藝經驗,進呈乾隆皇帝,乾隆禦筆題詩16首,倍加讚許。
方觀承為政一地,造福一方,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讚,也受到了朝廷的褒揚。而方觀承和哥哥千裏探親的故事,更是被傳為佳話。
方觀承這種把孝心獻給長輩,把愛心送給百姓的好事,寫就了一首人間完美溫馨的愛的樂章,奏出了中華民族仁愛孝悌的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