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2 / 3)

朱升聽說站在前麵的竟然是赫赫有名的朱元璋,不禁大為感動,連忙把朱元璋一行引進屋內。

通過從衣食住行、風土人情和國家大事的談話中,朱元璋發現朱升談吐不凡,對問題的分析入木三分,而朱升也覺得朱元璋平易近人,胸有大誌,頗有將帥氣度,不由得感到相見恨晚。

朱元璋問道:“以朱老先生之見,當今天下之勢,我該如何行事才好?”

通過談話,朱升已經揣度出來,朱元璋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壯誌,便沉思片刻答道:“以老朽之見,大帥想成大業,要遵循3句話,這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記此3條,元帥可成大業。”朱升的意思是說,第一要鞏固後方紮好根基;第二要發展生產增強財力;第三要縮小目標等待時機。

朱元璋聽了,連聲讚謝說:“先生立言警策,重如泰山!操練兵馬,積蓄實力,獎勵農耕,積有食糧,諱露鋒芒,勿早樹敵!先生見識宏遠!”

朱元璋回去之後,把“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三句話作為建立基業的基本方略。他推行屯田,獎勵墾荒、興修水利,振興農業;清丈土地,建“魚鱗圖冊”,防止豪強兼並,建立起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實力,獲得了民心民意。

後來朱元璋做了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他不忘朱升的功勞,請他去朝中做臣。因為朱升年老,朱元璋還免去了朱升每天上朝的跪拜禮節,對他關懷備至。

朱元璋在登基之前,還聽說浙江有劉基、宋濂、章溢、葉深4位名士,於是,立時派人帶著金銀財禮和聘書去請。劉基等4人到建康後,朱元璋親自賜座召見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十分謙恭誠摯。

朱元璋發現這4個人確實才識過人,當即重用:劉基留在身邊謀劃,宋濂任命為江西一帶儒學提舉司的提舉,章溢、葉深為營田司僉事,4人各顯所長,成為明代的開國元勳。

朱元璋廣招人才,不但許多名士被招到身邊,而且“由布衣登大僚者不可勝數”。因為他本人也是“崛起布衣”,搜羅人才很有成效,武有徐達、常遇春,文有胡惟庸、劉基、宋濂。

為了得到人才,朱元璋寬大為懷,盤算過元代內部的有用人才,千方百計收為己用,宣布“不以前過為過”的政策,大力招納前朝人士,對為元代朝廷效過力的人概不追查,量才使用。

張昶在元代是重臣,精於典章製度,朱元璋招來任命為行中書省都事,他向人得意地說:“元代送一大批賢人與我,你們可以和他們討論。”

郭雲是元代的武將,忠於元王朝,曾經力抗朱元璋。徐達率領軍隊掃蕩中原時,其他州縣望風瓦解,唯有郭雲不降。徐達後來抓住郭雲,郭雲破口斥罵,但求一死。徐達把郭雲押到南京,朱元璋讚揚郭雲的骨氣,立即放了他。

因為郭雲是武將,朱元璋覺得讓他馬上反戈會傷他感情,便命他為溧水知縣,不久即提升他為南陽衛之會僉事,仍任武職。

秦雲龍是元代江南台侍禦史,很有名聲,戰亂時棄官隱居鎮江。朱元璋早留心此人,在徐達率軍進攻鎮江前就交代說:“鎮江由一個叫秦雲龍的,才氣老成,入城應該替我尋訪他。”

徐達訪到後,朱元璋立即派侄子朱文正帶金子火速聘請,朱元璋親自出門迎接,稱呼先生而不稱呼名字,表示了極大的尊敬。

楊士奇處世謙恭禮讓

朱元璋以一代帝王至尊,以禮待人樹立了典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朱元璋的處世風格也深深地影響了明代的許多臣子。在這之中,楊士奇就是最為典型的一例。

楊士奇是明代時曆任五代王朝的大臣。他沒有經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而是通過自學成才,由一個貧苦的寒儒做到了宰相一級。他寒士拜相與他早年的經曆和謙恭禮讓的處世風格密切相關。

楊士奇年幼時,家庭貧寒,父親早逝,5歲時隨母親改嫁到羅家。他知道自己的家世後,常常潸然淚下,私下裏用土磚作為神主,每日獨自焚香跪拜,祭祀先祖。後來繼父從戶外窺見他的行動,很受感動,恢複他姓楊。

楊士奇9歲時,繼父去世,便與母親回到老家泰和。當時家庭生活雖然十分貧困,但楊士奇一邊勞動,一邊刻苦讀書,勤勉奮進,立誌成才。

幼年的楊士奇不懂得悲傷,也沒有時間悲傷,因為他還要跟著母親繼續為了生存而奔走。上天還是公平的,他雖然沒有給楊士奇幸福的童年,卻給了他一個好母親。

楊士奇的母親是一個十分有遠見的人,即使在四處漂流的時候,她也不忘記做一件事,就是教楊士奇讀書。在那遍地烽火的歲月中,她丟棄了很多行李,但始終帶著一本《大學》。楊母慈愛善良,知書達理,常常以他的家世和親朋鄰裏的傳統美德對其進行教育。

母親的一言一行,楊士奇都一一記錄,彙編成一本《慈訓》。

楊士奇學習的時候,專心致誌,旁若無人,同學逗他玩耍他毫無所動。放學回家的時候,常常挾書獨行,思考問題。師長和親友都稱讚他的學習精神。

楊士奇的外祖父博學多才,看楊士奇是個有心計的孩子,十分器重,悉心培養,從嚴教導,使他小小年紀對《四書》、《五經》、《左氏傳》等著作就能過目成誦,凡屬對應句隨手拈來。外祖父曾經把江西鄉試的題目拿來考他,他對答如流。

有一次,楊士奇和表哥陳孟潔去往沙村拜訪劉東方老師。時值冬天,大雪漫天,飲酒正酣,劉東方老師以《雪霧詩》為題,叫他倆賦詩言誌。

陳孟潔的詩是:“十年勤苦事雞窗,有誌青雲白玉堂;會待香風楊柳陌,紅樓爭看綠衣郎。”

楊士奇的詩是:

飛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處踏瓊瑤;

不嫌寒氣侵入骨,貪看梅花過野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