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批評陳孟潔的詩低俗,境界不高,十年寒窗,隻博得“紅樓爭看綠衣郎”。而讚揚楊士奇的詩誌趣高遠,表現了在苦寒中鍛煉成長的美好情懷。
在師友親朋的勉勵下,楊士奇更是發奮讀書,學業大進。由於他學識淵博,品行和才幹出類拔萃,15歲時就應鄉裏之聘,開館授徒。此後,他客居武昌等地,遊學教書,並著書立說,受到文人方士的讚譽和賞識,漢陽守令王叔英稱他為“佐才也”。
楊士奇平日總是寬厚待人,清廉律己。16歲時,向他拜師求學的學生特別多。當時有一個貧窮的讀書人,家有老母而無法奉養,但他沒有別的謀生之道,家裏還有老人要養,實在過不下去了。
楊士奇主動找到他,問他有沒有讀過“四書”,這個人雖然窮點,學問還是有的,便回答說讀過。
楊士奇當即表示,自己可以把教的學生分一半給他,並將教書的報酬也分一半給他。
他的這位朋友十分感動,因為他知道,楊士奇也有母親要養,家境也很貧窮,在如此的情況下,竟然還能這樣仗義,實在太不簡單。
少了一半收入的楊士奇回家將這件事情告訴了母親,他本以為母親會不高興,畢竟本來已經很窮困的家也實在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母親卻十分高興地對他說:“你能夠這樣做,不枉我養育你成人啊!”
楊士奇17歲時,姑母全家患疫疾,親戚鄰居不敢接近,而楊士奇每日都去照料,灑掃庭戶,煮湯熬藥,精心護理,直至全家康複。
楊士奇21歲在章貢琴江書院教書時,與當地縣令邵子鏡友誼甚篤。有一個商人路過琴江,關吏搜到攜帶的偽鈔,邵子鏡懷疑是商人一手偽造,要對其施刑,商人不服。
楊士奇知道這事後,覺得證據不確鑿,建議免刑,邵子鏡采納了他的建議。商人感謝不已,以50兩銀子相送,楊士奇拒不收受。
楊士奇進入官場後,更是對人待物豁達大度,以大局為重,不記私怨。同僚中誰有過錯,常常為之掩蓋。
明永樂繼位後,楊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他與解縉等人一起被任命為明代首任內閣成員之一,自此之後,他成為了朱棣的重臣。
當時的廣東布政使徐奇把嶺南的土特產送給朝廷各大臣,唯獨楊士奇沒有。永樂帝也為他抱不平,而楊士奇毫不介意,並為徐奇辯解:“究竟接受了沒有,我現在記不清楚,況且些許土產,定然沒有其他的用意。”
自明惠帝以來,楊士奇擔任少傅、大學士多年,他在政治、經濟上的待遇都已是很可觀了。明仁宗即位之後,讓楊士奇兼任禮部尚書,不久改兼兵部尚書。
兵部尚書是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務的大官。對此,楊士奇心中卻很是不安,向明仁宗要求辭謝,他說:“我現任少傅、大學士等職務,已是到了限度了,再任尚書一職,確實有點名不符實,更怕群臣要背後指責。”
明仁宗勸解說:“黃淮、金幼孜等人都是身兼三職,並未受人指責。別人是不會指責你的,你就不要推辭了!”
楊士奇見君命難違不能再推,就誠心實意地請求辭掉兵部尚書俸薪。但他又說:“兵部尚書的職務可以擔任,工作也可以做,但豐厚俸薪不能再接受。”
明仁宗說:“你在朝廷任職20餘年,我因此特地獎賞你才給予你這種經濟待遇的,你就不必推了。”
楊士奇再三解釋說:“尚書每日的俸薪可供養60名壯士,我現在已經獲得兩份俸薪都已覺得過分了,怎麼能再加呢?”
這時,身旁的另一名大臣順勢插話勸解說:“你應該辭掉大學士的那份最低的俸薪嘛!”
楊士奇說:“要有心辭掉俸薪,就應該挑最豐厚的相辭,何必圖虛名呢?”
明仁宗皇帝見他態度這樣堅決,又確實出於真心,終於答應了他的請求。
楊士奇平生樂簡靜,閑暇時閉門讀書。居官奉職甚謹,在家裏絕不談公事,朝廷的事就是至親的人也不讓他們知道。
楊士奇在京城為相幾十年,妻子卻在家鄉躬勤家業,以耕作為務。妻子去世後,他十分悲痛,因公務在身未能回去親自為亡妻舉葬,隻買一塊石板刻上碑文寄回。他61歲時,明仁宗皇帝準備派人去他家鄉蓋造公宅,並要賜田200畝,楊士奇都婉言謝絕了。
在朝廷中,還有一位同楊士奇一樣受到曆代皇帝喜愛的大臣叫楊榮。楊榮處事果敢,駐守邊防曾屢建功勳,對於守邊的將領的才德也了如指掌。守邊的將領們每年都選用好馬饋送於他,當時已經即位的明宣宗對此也心中有數。
有一次,明宣宗故意向楊士奇問及楊榮的為人,楊士奇不假思索地直說:“楊榮通曉守邊軍務,我不如他。他雖然接受一點邊將的饋贈,這隻是白玉之瑕,希望皇上不必介意。”
明宣宗說:“楊榮曾經在背後數落你的缺點,你怎麼反倒為他的過失辯解呢?”
楊士奇說:“人人都有不足之處,看人要看正麵,不能存有偏見。所以,我希望皇上要像容忍我的過失那樣去寬容楊榮。”
明宣宗聽後,頻頻點頭,深感楊士奇胸懷之寬廣。這件事,後來被楊榮知道了,他深受感動,對於楊士奇的坦蕩為人更為敬佩。
1431年農曆七月十五晚上,明宣宗親臨楊士奇住所,看他的居室很破舊,說要為他修理,楊士奇也推辭掉了。隨後,明宣宗把東華門外的一座庭院賜予他,他卻分出一半與別人同住。
楊士奇之所以能曆任明五代王朝的大臣,訣竅隻有一個,那就是他為人謙恭禮讓,不貪不占,該放棄的堅決放棄,這在封建官場中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