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柳敬亭謙恭尊師言
古代數千年來所教化倡導的禮儀之風,也在市井百姓中多有體現。比如明清時期的柳敬亭,尊師重師,把恩師之言當作自己行動的指南,足可見古樸世風的感化作用。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的說書藝人,他原來叫曹永昌,家住江蘇泰州曹家莊。由於他好打抱不平,得罪了地方上的惡勢力,流浪到外鄉。
有一天,他睡在一棵大柳樹下,醒來後抓著拂在身上的垂柳枝條,聯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就改為姓柳了。他又默然地背誦起南齊謝朓《遊敬亭山》的詩,覺得“敬亭”兩字可取,便以“敬亭”為名了。
有一次,柳敬亭流浪在江南水鄉一個小鎮上,看到茶館酒樓上經常有人說書,便經常去聽書,聽了後便記在心裏。加上自己從小讀了不少曆史小說,聽了不少民間故事,所以也想靠說書來維持生活。
由於不知道說書的方法和技巧,也找不到合適的老師可以求教,柳敬亭隻能自己摸索著瞎練一通,效果很不理想,為此也很苦惱。
柳敬亭在流浪過程中,偶然聽到一位高水平的藝人說書,聽後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位說書藝人叫莫後光,柳敬亭誠懇地要求拜他為師。莫後光看到這個青年人誠實可愛,說書也有一定的基礎,就舉行了拜師禮,做了柳敬亭的師傅。
莫後光首先把說書藝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講給柳敬亭,他說:“說書雖然是一種小技藝,也同學習其他技藝一樣,非下苦工夫不行。首先要熟悉各階層的生活和各地的方言、風俗、習慣,然後把觀察和收集到的材料,經過反複分析,找到它們的因果關係、發展過程。還要學會對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取舍,能夠把有用的材料組織得恰到好處。”
柳敬亭聽了老師的教導後,牢牢地記在心頭,決心按照老師要求去做。他白天到處遊街串巷,仔細地觀察社會上各種現象,對方言俚語特別注意。晚上回家以後,閉上眼睛細細琢磨白天看到的事情,並把它加工、提煉,融化到故事中去,並認真地記在紙上。
柳敬亭這樣學習了幾個月後,有些關鍵點還是不能很好地把握,便去找老師莫後光指點。莫後光讓柳敬亭說了一段書後,然後指出:“現在你雖然能講出故事,但還沒能引人入勝。重要的是時時刻刻要想到怎樣把故事說得好,說得動聽。”
接著,莫後光告訴柳敬亭說:“有時,故事中的情節要從從容容直敘,一路走來,直達勝境;有時,要簡潔明快開門見山,一目了然;有時,要增加一些伏筆或懸念,讓聽眾想聽個究竟,舍不得離去。總起來,在故事的輕重緩急之間,安排得貼切妥當,件件事交代要有頭有尾,扣人心弦。”
柳敬亭聽了以後,繼續苦心鑽研。他經常深入到人們中去和各種人交朋友。在交往中他發現,有許多上了年紀的人說起話來很吸引人,而聲音又隨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而抑揚頓挫,感染力很強,尤其是說話時那種胸有成竹的神態,很值得學習。他每天都細心觀察、模仿,頗有收益。
過了幾個月,柳敬亭又去請教老師。老師聽了他說的一段書後,說:“你現在進步已經不小了,聽的人能聚精會神,但還要精益求精。”老師接著說:“說書的人要和故事中的人物打成一片,這樣才能在動作、語言、神態上無不惟妙惟肖,活靈活現,使自己成了故事中的人物;才能吸引聽眾進入故事所表現的境界,連他們也忘了自己,忘了是在聽書。這才是說書藝術最理想的境界。”
柳敬亭聽了老師這番話,信心更足了,學習也更刻苦了。於是他進一步深入生活,熟悉人們的感情、愛好。他還常常說書給人們聽讓大家評論,晚上再重新練習一遍,把大家的意見盡量采納進去。
這樣又過了幾個月,柳敬亭又去找老師。老師這次聽了他說的書後,高興得連翹大拇指說:“你現在已學到家了。還沒張口,你已製造了故事中的氣氛,等說起來時,聽眾的情緒就能夠不由自主地跟著故事中的人物共鳴起來了。”老師拍著他的肩膀說,“你進步真快啊!真快啊!”
1662年,柳敬亭從淮南隨清漕運總督蔡士英北上至北京,演出於各王府之間,和官僚政客接觸頻繁,而且有了相當的影響。
柳敬亭說的書目,雖取之於現成的小說話本,但並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表演時對原文有很大發揮,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時,他以說表細膩見長,改原作內容,從說書藝術的特點出發有增有刪。
在語言運用上,柳敬亭不滿足於平鋪直敘,而是以輕重緩急製造氣氛,以形象化的手法描人狀物。他還善於在書詞中補充社會生活,把自己的經曆、見聞、愛憎融於書中。柳敬亭在說書中形成的這些特點,一直為後世評話藝人所仿效。
柳敬亭走遍了大江南北,到處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在豪華大廳的盛大集會之上,在悠閑亭榭的獨坐之中,人們爭著請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藝,沒有不從內心感到滿足的。
柳敬亭虛心求教,謹遵師言,勤於總結,努力實踐,終於成為一個有名的評話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