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2 / 3)

張英讓牆三尺傳美名

我國傳統禮儀發展至清代,對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無不做出詳盡的規定,而且禮儀中處處體現著尊卑差別。但就是在這種尊卑差別的大背景下,朝廷重臣張英卻能不持尊大,以寬容的胸襟處理家中的鄰裏之爭,足見儒家道德文化的偉大力量。

那是在清代初年,在安徽桐城有一條小巷,巷子裏居住著兩戶相鄰的人家。一家姓張,家主張英是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另一家姓吳,家主為地方權貴,人稱“吳大老爺”。

這兩戶人家,雖相鄰多年,但並不來往。他們是左鄰右舍,各走各的門,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無事。

誰知這一年,張、吳兩家同時大興土木,翻建房屋,大有彰顯榮貴之意。其實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問題是,這兩戶人家在翻建房屋時,都要將各自的山牆向外延伸,以擴大房基,結果引發了爭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時間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縣衙老爺那裏。

張、吳兩家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家,縣衙老爺乃七品芝麻小官,豈敢輕易判決,以致官司遲遲沒有結果。

張家因家主官大,見此小小官司竟遲遲無果,不免氣憤難忍,沒奈何隻好給北京當大官的張英寫信,並派管家持書星夜趕往京城,稟報在京的張英,希求張英出麵幹預,以振族威,出掉這口怨氣。

遠在京城的張英接到家書後,起初確也很氣惱,好在他的妻子是一個知書達理的人,知道情況後淡淡一笑,勸丈夫道:“相鄰相爭,隻為一牆,何至於如此呢!你是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對此區區小事,應該大度才是,讓人幾尺何妨?”

妻子接著說:“俗話講‘金厝邊、銀鄉鄰,親幫親、鄰幫鄰’,難得鄰居,理應互幫互讓,何必為蠅頭小利爭得麵紅耳赤,打得頭破血流,弄個兩敗俱傷呢?讓一點風平浪靜,讓人三尺,並不是怯懦,而是舍利取福。”

張大人聽了妻子的話,也覺得言之有理,頓時息怒,隨即付書一封,交管家帶回。

張家人接到張英來書,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急急地拆開一看,卻見書中僅有一首詩。這首詩寫道:

千裏來信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首《讓牆詩》使張家人息怒默語,後來一合計,確實也隻有“讓”唯一的辦法。於是悄悄地將與吳家相鄰的山牆拆除,退後3尺。

張家這一舉動,使吳家很受震動,心中讚歎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吳家愧疚之餘,也主動地將山牆退建3尺。

這樣一來,使得張、吳兩家宅居間形成了一條6尺寬的巷道。被稱為“六尺巷”。

張家自張英以來,家族更是人才輩出,家族6代共出進士13人,其中入翰林者12人。張英長子張廷瓚1679年進士,入翰林,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張廷玉 1700年進士,入翰林,官至保和殿大學士,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最初典章皆出其手,與鄂爾泰等同為軍機大臣,而且恩遇最隆。

張英雖居高位,但能弘揚仁義,宣導謙讓,主張寬容處世,大度待人,在處理鄰裏糾紛問題上,選擇了以忍謀和、以讓求睦,使得張、吳兩家化幹戈為玉帛。此巷雖寬了6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寬了萬丈,正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

“六尺巷”故事已經遠去,但這件事遠遠超出其本意: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

楊露禪千裏拜恩師

清代禮儀涉及的範圍廣,尊卑差別大,但在尊師這一點上,則是與曆史一脈相承。在古人心目中,尊師等同於孝道,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在清代武林中,太極大師楊露禪就非常講究尊師敬師之道。

楊露禪是清代末期武術家,他小時候家世貧寒,酷愛武術,稍大以後,就以賣水、賣土為生。由於天天推車練就了驚人的膂力。

楊露禪在有些功夫之後喜歡同人比試拳腳。

有一次,他給永年城太和堂藥店運貨,聽說店夥計們都練綿拳。綿拳運好氣之後不但能借人之力打人,而且能撥動千斤之物。由於他懷疑綿拳威力,便向人家提出比試,藥店掌櫃出場了。

楊露禪攥緊雙拳,一個箭步,撲向掌櫃。掌櫃雙手一迎,身子一閃,便躲過了。楊露禪要打第三拳時,忽覺身子右側遭受到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站立不住,向左倒去。楊露禪從來沒被人三拳兩拳擊倒過,知道遇到了出奇高手,於是慌忙跪下賠禮討教。

掌櫃見他爽直誠懇,便向他講出來曆。原來,這太和堂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德瑚進士開的。陳德瑚是綿拳創始人陳玉廷的後代,家有繼承先祖拳業的兄長陳長興。藥店掌櫃正是陳長興的弟子。

楊露禪聽後,立即再拜,要拜其為師。由於立有祖訓,被掌櫃拒絕。楊露禪並沒有就此灰心。他立即回家,湊足路費,背上行李,星夜奔赴陳家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