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理智尊重一切
【原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①,和其光,同其塵②,是謂玄同③。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④。
【注釋】
①挫其銳,解其紛:(把得到的感性認識)加以整理和疏通。
②和其光,同其塵:符合實際情況。光,光陰。塵,塵事。勘校本根據帛書把此句列於“挫其銳”之前。本文按王弼本順序,以為更妥。
③玄同:內在的同一性。
④為天下貴:以為天下的一切都值得尊重。
【譯文】
智者是不隨便(向人民)施加政令的,施加政令的人就不再被稱為智者。
塞住他們知欲的孔竅,關閉他們知欲的門戶,磨去鋒芒,化解糾紛,涵蓄光耀,混同塵垢,這就叫做玄同的境界。這樣就不分親近,不分疏遠,不分利益,不分禍害,不分高貴,不分低賤。所以這樣的人能做天下的君王。
【評析】
在老子看來,得“道”的聖人,即修養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夠“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這就達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對此,車載評論說:“銳、紛、光、塵就對立說,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就統一說。尖銳的東西是容易斷折不能長保的,把尖銳的東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斷折的危險。各人從片麵的觀點出發,堅持著自己的意見,以排斥別人的意見,因而是非紛紜,無所適從,解紛的辦法,在於要大家從全麵來看問題,放棄了片麵的意見。
凡是陽光照射到的地方,必然有照射不到的陰暗的一麵存在,隻看到了照射著的一麵,忽略了照射不著的另一麵,是不算真正懂得光的道理的,隻有把‘負陰’、‘抱陽’的兩麵情況都統一地加以掌握了,然後才能懂得‘用其光,複歸其明’的道理。宇宙間到處充滿著灰塵,人世間紛繁複雜的情況也是如此,超脫塵世的想法與做法是不現實的,眾人皆濁我獨清的想法與做法是行不通的,這些都是隻懂得對立一麵的道理,不懂得統一一麵的道理。隻有化除成見、沒有私心的人,才能對於好的方麵,不加阻礙地讓它盡量發揮作用,對不好的方麵,也能因勢利導,善於幫助它發揮應有的作用,‘同其塵’,是對立的統一道理的較高運用。”
【解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做事正確,做事完美就是智慧。有智慧才能有明智之舉。能進行明智之舉的人就是智者。智者不刻意地求名利地位,但這些卻還不斷湧來。智者更大的明智之舉就是將其奉獻給了大眾。智者親賢人遠小人,得富貴舍利益,貴他人而愛自己。
哲學家闡述哲學文化,闡述大道之理隻對實用對象講。對於中人以下的那些人隻能智者不言。因為這些高級的哲理已遠遠超出了他們的理解力,認知力。若對中人以下的人講哲理,其結果就是自己被別人認為是荒唐而可笑。不僅哲學文化被其笑之,就連科學文化也常有被其笑之。所以哲學文化,科學文化的實用對象是知識分子。何謂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就是對文化對智慧追求的人,好學習的人。人生在世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和中人以下的人怎麼打交道?那就是用合理的方法與之交往,這個合理的方法就是玄妙不可思議的共同,所以稱為“玄同”。若不玄同就會矛盾重重。何必要為自己找麻煩?當解決完了各類問題後取得了成功,當然不能自遺其咎。所以才能被天下敬重。
【故事】
冼夫人一心為國而操持
儒家治國精神發展到隋代,在愛國精神的感召下,出現了冼夫人這樣一心為國事的傑出女性,她是“克己奉公”的又一種典型範例。
冼夫人出生於廣東高涼一個姓冼的大族中。她的祖先曆代都是南越首領,轄地千裏,統屬部落十餘萬家。夫人在童年時就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她熟習經文,知詩識禮,軟硬武器,樣樣精通。因此,夫人於少年時代就能指揮部隊行軍作戰,南越各部落對她都非常敬佩。
她為人正義、樂於助人,常常規勸自己家人及親友,要講究禮義,取信於民,為鄉裏群眾多做善事。俚人喜歡打鬥,常常互相攻擊。夫人的哥哥冼挺,當年擔任南梁州刺史官職,常常發兵侵掠附近州郡的部落,弄得嶺南一帶不得安寧,群眾叫苦連天。
夫人對哥哥冼挺進行反複勸阻,最終使冼挺轉變態度,平息了爭端,消除了各部落之間的怨恨情緒。從此,嶺南各族和睦相處。夫人的威望也更高了,她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不久,她便從冼氏家庭中接替了俚族大首領的職位。
535年,羅州刺史馮融,聞說高涼俚洞冼氏部落出了一位年青的女首領,文武雙全,品貌兼優,便親自上門拜訪。馮融在俚洞首領府內,隻見冼首領儀表大方,態度從容。他與冼首領談及時政及軍事等諸問題時,冼首領對答如流,而且言辭精辟,智辯縱橫。馮融十分欽佩,讚歎不已。他即托媒說親,要給自己時任高涼太守的兒子馮寶娶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