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首領由於自幼熟習經文,初步領略了漢族文化,也想借助王朝的行政法規,改革俚人社會陋習,提高俚族威望,發展自己的地方勢力。因此,這位年青的冼氏俚族大首領,衝破民族偏見,毅然接受了馮融的聘禮,與其子高涼太守馮寶締結婚姻。
常言道:家有賢妻,夫無橫禍。若將這句話用在馮寶與冼夫人夫婦身上,是再貼切不過了。因為這個聯姻是非常成功的。
冼夫人在婚後不久,就開始約束部眾,學習漢族禮法,每與馮寶一同聽決訴訟,不論是誰,哪怕是首領,哪怕是親戚,隻要犯法,決不寬貸。從此,“政令有序,人莫敢違”。從此,冼夫人從土族首領,踏著婚姻的跳板,成了當地半官方的政治領袖。
南梁末年,長江下遊陷入了“侯景之亂”的戰火之中,高州刺史李遷仕,想借混亂之機割據稱雄,獨霸一方,舉兵謀反。
為了拉攏馮寶和冼夫人一起叛亂,李遷仕請馮寶去議事。冼夫人明知其中有詐,又不能不去,她命令士兵把兵器暗藏於禮品擔子中,假裝前去會見。
李遷仕聽說馮寶夫妻兩人手無寸鐵帶隊前來送禮,高興極了,一點戒備也沒有。冼夫人兵臨城下,突然人人從擔子裏抽出武器,殺進城來,一舉擊破了李仕遷的叛亂陰謀。在關鍵時刻,冼夫人為反對分裂,維護梁朝的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
此後,在陳替梁、隋滅陳的朝代變遷過程中,冼夫人多次挺身而出,穩定了嶺南的動蕩局麵,以至於威信越來越高。
馮寶去世後,嶺南又出現了不穩定的局麵。有一年,陳朝廣州刺史歐陽紇起兵反對陳朝朝廷。為了逼迫冼夫人支持動亂,歐陽紇把冼夫人的兒子馮樸扣在廣州作為人質。
冼夫人斷然拒絕起兵反陳朝,她說:“我一向忠貞保國,到目前已經兩代了,不能因兒子的性命而辜負了國家的統一!”
冼夫人一麵派兵保衛高涼邊境,一麵發兵協助陳朝大軍平息叛亂,終於從監牢中救出了愛子馮樸。
在維護國家統一事業中,冼夫人不徇私情、一心為國,表現了高尚的品格。陳朝為此封她為中郎將,成為南朝時少數民族中的第一個女將軍。
590年,冼夫人迎隋軍進入嶺南。不久,番禺人王仲宣起兵抗隋軍,嶺南眼看麵臨戰亂之中。為現實全國統一,年事已高的冼夫人命孫子馮暄派兵援救隋軍。不料,馮暄與王仲宣的一個部將是好朋友,出於私情,馮暄遲遲不出兵。
冼夫人得知緣由,勃然大怒,派人找回馮暄,押進大牢,另派孫子馮盎去助隋軍攻打王仲宣。冼夫人自己不顧年邁,親自披掛上陣,幫助隋軍治理嶺南。嶺南局勢再次穩定下來。
事後,隋文帝楊堅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隋文帝的皇後還贈送她許多首飾與服裝。冼夫人的兒孫們在她教育下,始終能夠以國事為己任,致力於維護統一。
隋煬帝楊廣時,國家政局動蕩。當時,冼夫人的孫子馮盎憑借她的威望,控製了五嶺20多州,占據著廣州、梧州、海南島一帶,勢力範圍很大。有人勸馮盎也割據成霸,自立為南越王。馮盎牢記祖母教導,最終歸附了新興的唐王朝。
冼夫人一生順應了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曆史潮流,一心一意,忠心為國,保持嶺南地區局麵的穩定,客觀上減輕了老百姓的苦難,功績是突出的。這種一心為國、赤誠愛民的崇高精神,世代為我國各族人民所敬仰。
魏征提倡勤儉理政之風
唐代貞觀朝君臣治國安民思想,體現了他們以隋朝滅亡為鑒的曆史經驗。正是因為有深刻的曆史教訓,所以在唐代初期政治家中,出現了魏徵這樣的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魏徵是唐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他身上具備許多優秀品質,其中在節儉樸素方麵,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堪稱世人的楷模。
魏徵曾提出“偃武修文”的主張,這一建議被唐太宗李世民采納後,唐王朝對邊境各少數民族和四鄰各國采取了較好的安邊政策,因此,四海安定,國家興盛。於是,陶陶欲醉的唐太宗不斷地在宮中大會賓客,四鄰來使,不惜萬金,鋪張歡迎。
眾大臣們都在盡情地稱賀,唯有魏徵坐在一旁,默默不語。他望望各人筵前,山珍海味,豐盛無比,金杯銀盞,醇香四溢;再看看這寬大的金殿,熏香繚繞,四周擺著各種形製精美的幾、案、格櫥、鍾鼎玉石,金銀諸器,發著亮光,一切都是那麼富麗堂皇。
魏徵想,皇上這樣樂陶陶,是不是忘記了前幾年的艱難?是不是忘記了隋煬帝揮霍無度,奢侈誤國的教訓?是不是忘掉民心不可失?得民心者,國家方才興盛,如何保持這興盛呢?魏徵想到這裏,感到這是當前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必須立即提醒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