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席筵上,魏徵利用皇上讓他發表見解的機會,飽含深情地說:“陛下,今日國家內外安定,初見興盛,臣為此喜淚沾襟。可是,臣又有所憂慮,國家值此方興未艾之時,陛下安居這富麗典雅的宮殿,飽享這鍾鼎玉食,金銀珠寶之樂,會不會居安忘危?”
魏徵一字一頓地吐出了“居安忘危”4個字,然後又疾如迅風地接著說道:“陛下,樹根不深,枝葉不茂!水源不足,水流不遠。當今國家初興,根基不厚,必須居安思危,節奢侈,去浪費,一如既往,長謀遠慮,以民為重,勵精圖治,否則前途堪憂!切盼陛下恕臣一片愚忠!”
唐太宗聽了此言,為之一震,轉眼看著魏徵,正欲言語,忽然一侍臣進宮來報,原來又有10個國家和君長要來朝見。唐太宗十分高興,就此下了一道口詔,要求朝廷各方麵做好準備,舉行隆重的儀式款待來使,不得有失大唐王朝的體麵。
魏徵料到,此事必然又要花費大量錢財。可是,如何處理與四鄰的友好關係呢?一會兒,魏徵很快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魏徵向皇上說道:“臣還是那句老話,陛下應當居安思危!當前主要是節儉。剛才,陛下傳旨,要大擺儀式,接待西域來使,臣以為這樣做於國不利。東漢光武帝在國家困難的時候,就暫時拒絕和西域來往,目的就是減輕勞費。眼下,國家雖然初興,而邊境百姓還很窮困。不久前接待高昌國王來朝,已經加重了沿途百姓的負擔。
“現在又有10國使者要來,其人數不少於千人。這麼大的隊伍,從西域到京城,路途幾千裏,我們遠接遠迎,該要有多大開銷啊!國家和地方,尤其是邊境的百姓都承受不起這個負擔!往後,他們還要不斷地來。”
這時,有人打斷魏徵的話說:“依魏大人之言,莫非是拒客於千裏之外?”
唐太宗深知國庫虛實,認為魏徵主張節約,也符合國家實際。但是,四鄰的友好使者不能不以禮相待啊!
魏徵仿佛看到了皇上的心思,仍然不動聲色地說:“依愚臣之見,眼下四鄰來使,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希望和邊境百姓互市貿易。我們可以答應這個要求,使雙方互通有無,和睦相處。這樣,四鄰滿意,百姓高興,我們也可以不必鋪張歡迎。四鄰百族,大家常來常往,既節儉,又友好,豈不兩全其美!”
唐太宗聞言,不覺歡喜。剛才“居安思危”的勸告聲,深深地觸動了他:是呀,倘若不注重節儉,忘記了前幾年的艱難,國家就不能繼續興盛,大唐功業就難預料!
唐太宗想到這裏,驀地轉身,深情地望著魏徵,慢慢地轉向房玄齡:“房卿,朕方才的口詔收回,速派人傳令,停止遠迎!”
637年,魏徵上書唐太宗《諫太宗十思疏》。在文章中,魏徵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等10個治國需警醒的要點。
對於魏徵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視,說它是“言窮切至”,使得自己“披覽亡倦,每達宵分”。還稱讚魏徵“體國情深”。
魏徵個人的生活十分節儉樸素。643年,魏徵病倒了,人們不斷來到魏徵家中,發現魏徵的住房簡陋,連一間接待賓客的正廳也沒有,甚至連床上的被單都很舊了。唐太宗得悉這些情況,感慨不已。
唐太宗聽說魏徵病情加重,預料這位老臣餘日不多,自己即將失去一位忠心耿耿、直言敢諫的良臣,一時心情沉痛,沒有叫人通報,就禦駕親臨了。
在魏徵家裏,唐太宗舉目向四邊看看,隻見室內的陳設樸素無華。不覺暗自感歎:在這樣繁華的京城中,誰相信這竟是國公、宰相的府第呢?第二天,唐太宗又親自帶著太子和公主一同來看望魏徵,並把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魏徵來不及答謝,就與世永別了。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十分悲痛,贈司空、相州都督,封“文貞”,並賜予陪葬昭陵。還賜給他一品官規格的儀仗,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參加治喪。朝廷休朝5天,隆重舉哀。
魏徵的夫人裴氏見喪事這麼隆重,向朝廷辭謝說:“魏徵一生節儉樸素,現在按一品官的禮儀哀悼安葬他,這麼厚重,這不是魏征生前所願。”
李世民尊重魏徵的遺誌,接受了裴夫人的要求,改為從儉辦喪事。安葬時,唐太宗悲慟之極,登苑西樓望喪痛哭,並親自撰寫碑文,親筆書寫。他思念魏徵不已,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魏徵備經喪亂,閱曆豐富,對社會問題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而且為人耿直不阿,遇事無所屈撓,深為唐太宗所器重。魏征輔弼唐太宗撥亂反正,以成“貞觀之治”。魏徵的名字與“貞觀之治”將同垂於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