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姚崇無私為民抗蝗災
在唐代克己奉公的為政典範中,姚崇是不能不提及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曆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是曆史上的著名宰相,有“救時宰相”的稱號。
在唐玄宗李隆基剛即位的時候,他繼續任用姚崇為宰相,整頓朝政,一心想恢複唐太宗時的昌盛局麵,把唐中宗時期的混亂局麵扭轉過來。
就在唐玄宗勵精圖治,致力於興盛唐王朝的時候,河南、河北一帶發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災。中原的廣闊土地上,到處出現成群的飛蝗。蝗群飛過時黑壓壓一片,連太陽都被遮沒了。蝗群落到哪裏,哪個地方的莊稼都被啃得精光。
那時候,人們沒有科學知識,認為蝗災是天降給人們的災難。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傳,於是,各地為了消災求福,都燒香求神。眼看莊稼被蝗蟲糟蹋得這樣慘,人們拿它一點辦法也沒有。
災情越來越嚴重,受災的地區也越來越擴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由於當時人們缺少科學知識,又有“天命論”的思想,所以有一些大臣認為:這是天降災禍,人是無法抗拒的。
為了百姓的生活,為了朝廷的大業,姚崇不顧某些大臣的反對,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認為蝗蟲不過是一種害蟲,沒有不能治的。隻要各地官民齊心協力驅蝗,蝗災是可以撲滅的。
唐玄宗見姚崇一心為公,正直無私,秉公陳言,十分感動,就立刻批準了姚崇的奏章。
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裏就在田頭點起火堆。等飛蝗看到火光飛下來,就集中撲殺;同時在田邊掘個大坑,邊打邊燒。
這個命令一下去,汴州刺史倪若水拒不執行。他也寫了一道奏章,強詞奪理,說蝗蟲是天災,人力是沒法抗拒的,還說“除天災者當以德”,意思是要消除蝗災,隻有積德修行。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惱火,專門發了一封信責備倪若水,正言指出:“看著蝗蟲肆虐,吃掉百姓辛辛苦苦種出的禾苗而不心痛,可恨!今後百姓因無糧而食,流離失所,逃難四方,這又是更悲慘的災難,這難道就是為官者應該做的事情嗎?”
姚崇在信中開導倪若水:“身為朝廷大臣,就要替百姓著想,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大唐江山才會穩固。”同時還嚴厲警告他說,如果眼看蝗災流行,不采取救災滅蝗措施,將來造成饑荒,要他負責。
在姚崇的勸導下,倪若水終於組織百姓除蝗了。很快蝗災被控製住了,蝗蟲被撲殺了許多,大約有40萬擔。百姓的不安情緒很快也被消除了。
倪若水在事實麵前信服了姚崇,佩服這位宰相。可是在長安朝廷裏還有一批官員,認為姚崇滅蝗的辦法,過去從來也沒人做過,現在這樣冒冒失失推行,隻怕闖出什麼亂子來。唐玄宗聽到反對的人很多,也有點動搖起來。他又找姚崇來問詢。
姚崇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做事隻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講老規矩。北魏、後秦時期也有過蝗災,當時人們也不敢撲殺,結果就餓死了許多百姓。現在河南、河北積存的糧食不多,如果今年因為蝗災而沒收獲,將來百姓沒糧吃,流離失所,國家就危險了。”
唐玄宗一聽蝗災不除,要威脅國家安全,也害怕起來,說:“依你說,該怎麼辦才好?”
姚崇說:“現在,江山社稷處在災禍之中,我們不應隻想著自己,不然我們會失掉百姓的信任的。大臣們說我的辦法不好,陛下也有顧慮。我看這事陛下且別管,由我來處理。”
為了打消皇上的顧慮,姚崇斬釘截鐵地說:“蝗蟲是災禍,一定要撲殺,老天也幫不了我們。對於可能出現的禍亂,我來承擔責任,願意受革職處分!隻要是為公、為民,我死不足惜!”
姚崇動人心肺的語言,不但深深地感動了唐玄宗,也感動了滿朝大臣們,大家被他的一心為公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
姚崇出宮的時候,有一個好心的朋友勸阻姚崇,讓他三思,以免丟掉官職。
姚崇則坦然地說:“過去沒人做的,並不說明我們不能做,至於我的官職,這算不了什麼,如果沒有百姓的信服,沒有他們的安定、富庶的生活,我這個官職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如果我們大唐江山都沒有了,那我這個官職,難道還會有嗎?”
唐玄宗把姚崇當作自己的心腹大臣,也更加信任他了。唐玄宗親自擬旨委姚崇以重任,並讓他全權負責滅蝗的事務。
由於姚崇考慮到國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頂住許多人反對,不顧個人得失,堅決滅蝗,各地的蝗災終於平息下來。從此,人們更加敬佩這位一心為公,替百姓辦事的宰相姚崇了,而他的“救時宰相”的美稱也傳揚得更廣、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