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2 / 2)

郭子儀公而忘私的奉獻

唐代克己奉公的為政典範,還有大名鼎鼎的唐代中期名將郭子儀。他的奉獻精神,一直為世人所稱道。

郭子儀與李光弼同為安思順的麾下將領時,兩人不融洽。後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郭子儀做朔方節度使,李光弼成為他的部下。當時的節度使是戰區司令長官兼行政長官,權力極大。

郭子儀當節度使後,李光弼惶惶不可終日。此時朝廷讓郭子儀保舉一人去平定河北。郭子儀秉公薦才,認為李光弼能擔此任,於是就推薦了他。皇帝當即命令李光弼領一部分郭子儀的兵東征。

李光弼誤以為郭子儀想借刀殺人,故意把他送到危險的地方去送死。但君命難違,臨行前專門拜會郭子儀,對郭子儀下跪請罪說:“我甘願一死,隻希望你放過我的妻子和兒子。”

郭子儀知道李光弼誤會了自己,就走下堂來,握住李光弼的手,流著淚說:“如今國家動亂,主人受人侮辱,您堪當此任,我郭子儀又怎能心懷私怨呢!”

郭子儀對李光弼用忠義之道加以勉勵,並讓他立即去擔任河北、河東節度使。郭子儀分兵給李光弼。兩人相別時握手流淚,相勉報國,一起攻破亂賊。從此以後,兩人之間沒有絲毫猜忌了。

郭子儀、李光弼兩人親密合作,使唐王朝免於亡國危機,以至於後來唐肅宗李亨對郭子儀說:“這雖是我的家國,但實由卿再造!”

郭子儀由於戰功卓著,功勳太高,經常橫遭一些小人的嫉妒。但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容常人所不能容,總是以德報怨。

當郭子儀在前線涇陽為國浴血奮戰時,卻有人在後方挖了郭家的祖墳。郭子儀知道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是當朝宦官魚朝恩幹的。魚朝恩一向嫉妒郭子儀,多次進讒言誣陷郭子儀。

郭子儀從涇陽返回朝中,滿朝文武都以為郭子儀將與魚朝恩大動幹戈。然而郭子儀在皇上麵前卻絕口不提此事。

直至皇上問起此事時,郭子儀才邊哭邊說:“臣一直在外麵帶兵打仗,卻不能禁止手下的士兵挖別人的祖墳。如今有人挖了臣的祖墳,這是臣的過錯招致上天的責罰,這是老天的報應,並不是有誰故意和我過不去。”一場隨時可能發生的血腥爭鬥,就這樣由郭子儀的忍讓而得以化解。

不久,魚朝恩派人請郭子儀到自己家中赴宴。很多人都認為魚朝恩不懷好意,設的是鴻門宴,勸郭子儀不要理睬,但郭子儀卻執意要去。眼看拗不過郭子儀,他的許多部下就決定帶兵器隨行保護,可是郭子儀也不同意,最後隻帶了幾個仆人前去赴宴。

魚朝恩見郭子儀如此坦然,心中十分慚愧,對郭子儀說:“你真是長者,對我毫無疑心啊!”此後,魚朝恩漸漸改變了對郭子儀的態度,在許多朝政上盡量給郭子儀提供方便。

郭子儀位高權重,但卻從不居功自傲、盛氣淩人。他對待部下不打罵,不訓斥,如同親人一般。他領兵打仗,特別注意保護老百姓,於民秋毫不犯。

當時的唐王朝,由於發生“安史之亂”,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百姓生活負擔很重。郭子儀為了盡量不損害百姓的利益,多年堅持親自耕種,他手下的軍隊軍屯也開展得很好。

“安史之亂”時,叛軍方麵有一員叛將叫田承嗣,帶兵占據了魏州,在當地十分蠻橫,飛揚跋扈。郭子儀以禮相待,派使者去勸誡。

田承嗣聽說是郭子儀派來的人,十分恭敬,並跪倒在地,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拜,並對使者說:“我已經很久不向別人下跪了,但是郭公值得我下跪。”

郭子儀忠君愛國,從無非分之想。他生有八子七女,兒子和女婿全部都在朝廷擔任要職,其中六子郭曖與皇帝的女兒升平公主結婚。

781年6月14日,郭子儀壽終正寢,享年85歲。唐德宗李適十分悲痛,下詔停朝5日,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

按唐代律令,一品官墳墓高6米。唐德宗專門下詔,特許郭子儀陪葬唐肅宗陵,墳比同等官職的人加高一丈,用以表彰郭子儀的巨大功績。生前死後,哀榮始終。

郭子儀為了公事而不考慮私事,為了集體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這種公而忘私精神,是一種奉獻精神,為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盡職盡責,無私奉獻。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每個人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