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2 / 3)

為了防止勞役百姓,魏徵還勸諫唐太宗停止周邊諸國的入朝貢獻,並停止一些規模較大的活動,以減少國庫的開支。

在當時,文武百官都以為封禪為帝王盛事,又天下乂安,屢次請求東封泰山,唯獨魏徵不同意。

他認為,盡管唐太宗功高德厚,國泰民安,四夷賓服,但皇上大規模車駕東巡,千乘萬騎,其費用實屬不該。唐太宗在魏徵的規諫下,又恰遇河南、河北數州鬧水災,就停止了東封活動。

魏徵認識到,帝王修飾宮宇,奢侈無度的結果,必然會疲勞百姓。在與唐太宗談及此事時,魏徵曾以隋亡為鑒,說隋煬帝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提醒唐太宗切忌奢侈,以防重蹈覆轍。

唐太宗曾讓人在益州及北門製造綾錦、金銀器,魏徵就上言,勸阻此事。唐太宗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因州縣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譴責。魏徵認為這是漸生奢侈之風的危險信號,於是馬上給他敲一下警鍾。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何謂明君暗君?

魏徵率直地回答說:“君之所以明,是因為他兼聽;君之所以暗,是因為他偏信。”

他主張君主兼聽納下,聽取臣下的正確意見,以克服君主的主觀片麵性。帝王久居深宮,視聽不能及遠,再加上自己的特殊身份,很難了解社會實際。可見,兼聽納下,也是魏徵的政治思想之一。

唐太宗在實踐中推行了兼聽納下的思想,調整了君臣關係,改變了帝王傳統的孤家寡人做法。而臣下也對朝廷施政中的失誤之處,積極上書規諫,匡弼時政。如此一來,君臣同舟共濟,集思廣益,上下同心,從而開創了貞觀年間的諫諍成風的開明政治。

在一次奏疏中,魏徵援引了管仲回答齊桓公在用人問題上妨害霸業的5條:一是不能知人;二是知而不能用;三是用而不能任;四是任而不能信;五是既信而又使小人參之。可以說,知、用、任、信、不使小人參之,基本上概括了魏徵的吏治思想。

知人是用人的首要問題。在用人問題上,魏徵特別強調君主的知人。魏徵指出君主知人,才能任用忠良之士,這是天下致治的先決條件。

魏徵認為識別人臣的善惡是知人的一個重要內容。魏徵認為,在不同的時期,在用人標準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天下未定時,一般是專取其才,天下太平之時,則非才德兼備者不可任。

他的這一用人思想,是和變化的客觀形勢相適應的,也是可取的。賞罰分明,不徇私情,也是魏徵的用人思想中的一個內容。此外,他也反對重用宦官。

在這方麵,唐太宗很多時候都采納了魏徵的意見。

魏徵在與唐太宗等人討論創業與守業之難時認為,要守成帝業,使國家長治久安,最重要的就是居安思危。他認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是由於帝王忘乎所以,無心政治,因而導致了國家的危亡與覆滅。

他以此提醒唐太宗,要小心在意,時刻保持著高度的警覺。魏徵常以亡隋為借鑒,以說明居安思危的迫切性。他總結隋亡的教訓,作為唐太宗治理國家的一麵鏡子,以做到居安思危,警鍾長鳴。

639年5月,魏徵趁唐太宗詔五品以上官員議事之機,全麵地、係統地總結了政事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上奏唐太宗,這就是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疏中列舉了唐太宗搜求珍玩,勞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頻事遊獵,無事興兵等10條弊端,言辭直白,鞭辟入裏,再次提醒唐太宗慎終如始。

唐太宗看完奏疏後,欣然采納,並對他說:“朕今天知道自己的過錯了,也願意改正。如若違背此言,再無麵目見到諸位愛卿!”

說完親手解下佩刀,賜予魏徵,還賜予魏徵黃金10斤、馬兩匹。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盡股肱之力,輔助唐太宗理政,已成為唐太宗的左手右臂,以至於助成“貞觀之治”。

魏徵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他對曆史有深刻的了解,善於將曆史經驗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以史為鑒,以此論治道,勸唐太宗。

他根據唐太宗的詔令,修撰了《周史》、《齊史》、《梁史》、《陳史》、《隋史》五朝曆史。五部史書總監雖是房玄齡,但房玄齡政務繁忙,魏徵是實際的總監。

他還親自動手,撰寫了《隋史》的序和論,還為《梁書》、《陳書》、《齊史》寫了總論。他治史謹嚴,有“良史”之稱。

636年,五朝史書修撰完畢,唐太宗為嘉獎魏徵,加封魏徵為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

642年7月,魏徵病重,唐太宗下手詔慰問。

魏徵居室簡陋,生活儉樸。唐太宗還特別下令為他建了一個正廳,還賜給屏風等物。

同年9月,唐太宗說:“方今群臣,忠直沒有超過魏徵的。”於是,罷去魏徵的宰相職務,拜為太子太師。魏徵去世時,唐太宗親臨魏家哀悼,悲痛異常。他停朝5天,令百官參加葬禮。送葬時還登樓遙望魏徵靈柩,還親自為魏徵寫了碑文。

唐太宗對魏徵的去世,十分悲痛。曾感歎地說: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他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對魏徵的曆史性評價。

救時宰相姚崇

姚崇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父親姚懿,在貞觀年間做過巂州都督。姚崇年少時不拘小節,長大後好學不倦,後經科舉入任,始授濮州司倉參軍,後又任司刑丞。

此時正值武則天執政時期,嚴刑峻法橫行,姚崇理案刑獄,執法公正,把很多人從冤獄中救出來。他的才能引起了上司的重視,連連晉升,不久任夏官郎中,成為兵部的一名要員。

武則天是個重視人才的女皇帝,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了姚崇。其時,契丹舉兵攻陷河北數州,情況相當危急。姚崇上書提出應急對策,武則天見他的上書剖析周密,論理精到,便破格升為兵部侍郎。

武則天前期執政,獎勵告密,重用酷吏,鬧得滿朝文武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

姚崇以自身和全家人性命擔保,懇求武則天,今後收到告發謀反狀子,把它收起來,不再追究。假如以後發現證據,真的有人謀反,他甘願承受知而不告之罪。

武則天聽了很高興,說:“以前宰相什麼事都表示順從可辦,使朕陷於濫施刑罰的境地,現在聽到你的話,很合朕的心意。”特賞給姚崇白銀1000兩。

姚崇為官剛正不阿,不畏權勢。

當時,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倚仗武則天,橫行朝中。

704年,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要把京城的10個和尚派往自己修造的河北定州的佛寺。此事本來是件小事,但為了遏製張易之的氣焰,姚崇就是不同意,張易之幾次請求照顧,姚崇就是不答應。

張易之因此記恨在心,暗中在武則天麵前說姚崇的壞話,武則天就借突厥犯邊的機會,把姚崇調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後又改任靈道安撫大使。雖然姚崇還是三品,但其實已是徒有官名,並無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