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3 / 3)

赴任前,武則天要姚崇薦舉宰相人才,姚崇繼狄仁傑後,再次推薦張柬之,認為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武則天就讓張柬之做了宰相。

張柬之做宰相後,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在朝中跋扈橫行,包藏禍心,深感不滿。同時朝臣們又多次上書,要求懲治二張,更使張柬之下定決心,要收拾他們。

由於武則天袒護,二張始終在逍遙法外。後來,張柬之與楊之琰密謀,率500名禦林兵,直接進入玄武門,殺死了這兩個不法惡徒。

隨後,又對武則天施加壓力,迫使武則天將帝位讓給太子李顯。這就是唐中宗。

唐中宗以姚崇、張柬之為宰相,又因為姚崇有功,加封他為梁縣侯,食邑200戶。

但姚崇心裏明白,唐中宗昏庸,武氏家族的勢力還很大,將來一定會有一場激烈的鬥爭,他不願遭到武氏勢力的暗算,因而罷相遠離京城。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年,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在中宗的支持下,削了張柬之等5人的實權,5人在流放中被害,而姚崇獨得以免死。姚崇罷相後,先後在亳州、宋州、常州、越州、許州等地當刺史,遠離京城,沒有參與朝廷內部的鬥爭。此時,朝廷幾經皇權爭鬥,相王李旦在兒子李隆基以及妹妹太平公主的扶持下,恢複帝位,這就是唐睿宗。

唐睿宗於710年6月,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崇第二次當了宰相。

唐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幹預朝政,也想走其母武則天的道路。於是,姚崇和宋璟聯名上奏,建議把太平公主安置在東都洛陽,其餘掌握兵權的諸王派往各州當刺史。

昏庸的唐睿宗如實將姚、宋的建議轉告給太平公主。於是,姚被貶為申州刺史。以後,又先後任揚州刺史,淮南按察史,在地方官任上,姚崇為官清廉公正,頗受百姓愛戴,後調任同州刺史。

712年,李隆基登基做了皇帝,這就是唐玄宗。唐玄宗是個勵精圖治,想使國家振興的君主。他決定起用姚崇為相。

713年,唐玄宗密召姚崇前來,征求他對國事的意見。姚崇侃侃而談,不知疲倦。

唐玄宗就要拜姚崇為相,姚崇說:“我有10點意見要上奏,陛下考慮,如果做不到,那我這個宰相就不能做。”

姚崇所說的10點意見,大意是:

1.朝廷以前用以嚴刑峻法治理臣民,臣希望今後施政,應當以仁恕為先。

2.先朝高宗,征伐吐蕃,兵敗青海,臣希望陛下不要貪求邊功。

3.近來奸佞之徒觸犯國法,而這些奸佞之徒,皆受寵幸而免罪,臣希望守法從近臣開始。

4.武後臨朝,傳達旨意的重任出自宦官之口,臣希望今後宦官不得幹預朝政。

5.豪門貴戚為了媚上,隨意征繳苛捐雜稅,搜刮百姓,公卿方鎮也多效法,臣希望除國家的租庸賦稅以外,杜絕一切苛捐雜稅。

6.皇親國戚爭權,朝廷內亂,政權不穩,臣希望皇親國威以後不要擔任台省要職。

7.先朝對群臣輕慢無禮,有失君臣之敬,臣希望君主對大臣須待之以禮。

8.先朝擅殺忠臣,使諍臣灰心喪誌,臣希望敢於犯顏直諫,批逆鱗,犯忌諱。

9.武後建造福先寺,上皇建造金山、玉真二觀,工程浩大,耗費百萬,臣請以後杜絕營造佛寺道觀。

10.漢朝外戚呂祿、王莽等橫行不法,亂了天下,壞了國家,臣請以此為鑒,作為後世萬代吸取的教訓。

這十點建議,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治諸方麵,可謂切中時弊,為救世之良方。這對急於振興國家的唐玄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對每一項建議,他欣然表示讚同,並且一一采納。並拜任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姚崇第三次當了宰相。

當上了宰相的姚崇,得到了玄宗的充分信任。舉凡軍國要事,玄宗都一一要和宰相商議。唐玄宗為姚崇施展才能,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姚崇既掌相權,又掌軍權,是這時的大刀闊斧的政治家和行政長官。

姚崇首先從整頓吏治入手。他看到武後末年以來,皇親國戚多居台省要職,諸王又掌握指揮禁軍大權。為了爭權奪利,他們勾結朝官,多次發生政變。

自武則天以來,短短的八九年間,就接連發生了5次政變。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姚崇協助玄宗,把諸王改任外州刺史,並規定諸王不任職事。從此,諸王隻享有爵位,不再掌握軍政大權,因而失去了興風作浪的資本。

姚崇還規諫唐玄宗,皇親國戚不得任台省。所以,開元初沒有大封皇親國戚。

姚崇還設法抑製功臣權勢的膨脹,把一些官高勢盛,居功自傲的功臣降到地方做州刺史。

上述這些措施,像釜底抽薪一樣,消除了中央政局動亂的隱患,結束了多年來動蕩不安的局麵。姚崇“救時之相”的稱譽也由此而來。

姚崇在整頓吏治方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唐中宗以來,賣官鬻爵,官吏增多,機構龐大。於是,姚崇大量裁減冗員,罷免了員外官、試官、檢校官,並申明這三種官今後如果沒有政績和戰功,不經皇帝特別詔令,吏部和兵部不得錄用。同時,還撤銷了一些閑散諸司、監、署等10餘所機構。從而大大地減少了冗員,也減輕了國庫的負擔。

姚崇薦官取士,以品德才能為主要。他所推薦的廣州都督宋璟,剛正不阿,為官清廉,是唐代的四大賢相之一。

姚崇還重視用法治來約束官吏,對違法亂紀者,即便是皇親國戚,也一視同仁,決不寬赦。

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倚仗權勢,欺淩百姓,受到禦史的彈劾,將依法治罪。薛王到玄宗那裏求情,玄宗下令重新審查,意欲寬免。

姚崇於是上書玄宗說:“仙童罪狀明白,禦史所言正確,不可赦免。”由於姚崇的大力整頓,開元初期的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獲得了大發展。

716年,山東等地連續發生嚴重的蝗災,人們認為這是“天災”,隻好坐以待斃,求上天顯靈禳災。在滿朝文武一籌莫展之際,姚崇上書玄宗,主張應想盡辦法捕殺蝗蟲。

當時朝議紛紛,姚崇力排眾議,消除唐玄宗的疑慮,堅定他滅蝗的決心。於是,姚崇排除了幹擾,下令捕蝗。

他特派遣禦史,取名“捕蝗使”,分赴各地,督促捕蝗。僅汴州一地就捕獲蝗蟲14萬石,而入汴渠順流而下的不計其數。因為山東人民的奮力捕殺,山東地區免遭了一場大災難。

716年,姚崇辭去宰相之位,朝廷授予他開府儀同之司。雖然不在相位,但有關軍國大事,唐玄宗還是經常聽取他的意見。

721年9月,姚崇病逝,終年72歲。病危之時,囑咐子孫不要鋪張,一定要薄葬。唐玄宗對姚崇的逝世,十分悲哀,下令為姚崇撰寫碑文,讚譽姚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