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3 / 3)

包拯把平民百姓送來的一份份狀子擺在麵前,又令衙役找來原告,然後讓衙役將舅舅帶上大堂。

包拯舅舅發現坐在堂上審他的是自己的外甥,氣得渾身發抖。

包拯怒喝道:“大膽罪犯,你擾亂鄉裏,不但不老實認罪,反辱罵本官,有失體統!拉下去,打!”

衙役立刻將舅舅拉下,重打40大板。那些同包拯舅舅一樣橫行霸道的鄉紳都在府衙門外等候,當他們聽到“啪啪”的板子聲,都大驚失色,嚇得屁滾尿流。從此,這些人再也不敢肆意妄為了。

人們都讚揚包拯為民除害。包拯執法嚴明,不徇私情,得到了民眾的愛戴,同時也震懾住了一批橫行不法的鄉紳。

有一年發大水,河道阻滯,積水不通,經過調查,是一些地主侵占河道用來修築花園。包拯下令,清除全部河道上的建築。地主們不肯拆除,拿出一張地契狡辯說那是他家的產業。包拯經過仔細調查,發現地契是地主自己偽造的,他十分惱火,立即下令地主拆掉花園,並向宋仁宗揭發那些地主的惡行。地主見包拯執法如山,公正廉明,怕事情鬧大了對自己不利,便乖乖地拆了花園。

包拯在開封府當府尹時,改變陳規,采取有利於百姓申冤的措施。開封府原來規定百姓到府衙告狀,不能直接到公堂向知府遞交訴狀。

訴狀由“牌司”傳遞,老百姓為了自己的訴狀能夠遞上去,隻有花錢賄賂他們,否則訴狀就遞不上去。包拯於是讓老百姓直接到大堂陳述案情,為了方便,甚至連通往大堂的小門都拆了。

包拯在任天章閣待製、知諫院事期間,以唐代的魏徵為榜樣,敢於直諫。他多次當麵批評皇上朝令夕改,失信於民的行為,並積極向皇上進言要聽取和接受合理的意見,明辨是非,愛惜人才,端正刑法。

包拯當監察禦史時,有一個叫張堯佐的人,因為他的侄女得到宋仁宗的寵愛而得到三司使的高位,包攬了全國的貢賦和財政事務。他貪婪成性,對老百姓大加搜刮,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有許多官員向宋仁宗告張堯佐的狀都被扣住了。

包拯知道後,親自去拜見宋仁宗,勸說仁宗“不要愛屋及烏,使沒有才德的人身居高位,使天下人失望”。宋仁宗雖不願意撤張堯佐的官,但還是照辦了。改任為地方節度使,包拯認為不妥,又上書苦諫。宋仁宗因怕寵妃生氣,不忍革去張堯佐之職,包拯以辭官歸隱威脅宋仁宗,宋仁宗隻好相讓,永遠不提升張堯佐的職。

當時有個叫王逵的人,曾任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的路轉運使,每到一地他都要隨意加派苛捐雜稅,侵吞公款。包拯屢次上書彈劾。宋仁宗才把王逵貶為徐州知州。

由於王逵關係網十分嚴密,不久又恢複原職。包拯得知後,第七次上書,直言王逵之惡,指責其“不管到哪裏任職,都不講法理。殘酷地對待百姓,民怨極大,懇請罷免其職務,以免天下百姓受累”。

由於包拯據理抗爭,宋仁宗罷免了王逵,為民除了一大害。此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包拯彈劾官吏不避權貴。郭承佑是宋太宗的孫女婿,並且是宋仁宗皇後郭氏的族人,所以職務升遷很快。包拯在應天府時,因彈劾郭承佑貪汙受賄、結黨營私而遭到貶黜。

過了不久,宋仁宗又派郭承佑負責代州的邊防。代州是防禦遼朝的最前線,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而郭承佑卻不懂軍事。包拯從國家利益出發,上書請求罷免郭承佑,另選軍事能人。這次,宋仁宗聽取了包拯的意見。包拯彈劾官吏完全是根據他本人的實際情況執公進言,絕無個人恩怨,因此,連被彈劾的官員也無話可說。

1041年,包拯調到端州,即今廣東省高要縣做知州。端州是當時每年進獻給皇帝的貢品端硯的產地。

因為有利可圖,在包拯來之前的知州,都趁機向老百姓征收大量的端硯,送給朝裏的大官們,換取升官發財的機會。

包拯到端州以後,不但沒有貪汙一塊端硯,而且派人查清以前官吏貪汙端硯的情況,然後嚴格規定按每年20塊的數量製造端硯,官員貪汙的端硯一律交公,百姓製硯的工錢由官府付給,給當地百姓減輕了負擔。同時也得罪了其他的有權有勢的貪官汙吏。但是,包拯一點兒也不害怕。

包拯主持三司期間改變了過去的一些做法。以前,凡是各種封藏於倉庫供皇帝用的物品,都從各地攤派,造成百姓困難。包拯特此設立市場,實行公平買賣,此後百姓不再受到侵擾。

泰州、陝州、斜穀一帶官府衙門的造船木材,大都是向百姓征來。契丹在關塞附近聚集軍隊,邊境的州郡經常發來警報,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征調軍用糧草。

包拯上書說:“漳河一帶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然而大多被用來牧馬,請把這些土地全部交還百姓,讓他們耕作種植。”

解州池鹽的專賣法令,加重了百姓負擔,包拯到那裏籌劃,請準一律聽憑自由買賣。這些建議都被朝廷采納。

包拯性格嚴峻正直,他厭惡官吏盤剝百姓,他不輕易與人相交,不會用偽裝的笑臉來討別人喜歡,當時曾流傳著包拯的笑臉和黃河的水變清一樣難以看到。平時沒有私人請托的書信,舊友、親戚同鄉都斷絕往來。

包拯雖然當官了,可是衣服、飲食同當平民時一樣,這在宋代官場上是絕無僅有的。

他還經常囑咐孩子們說:“我的後代子孫做了官,若有犯貪汙罪的,就不得回老家,死了不許葬在祖墳中。不順從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子孫。”

包拯在一次處理政務時,突然感到身體不舒服,旋即病逝,終年66歲。由於包拯正直無私,贏得了曆代人民的衷心敬仰,他的事跡婦孺皆知,形象被神化,他的英名千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