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3 / 3)

尚詩書琴瑟之清素,遠鍾鼓紈絝之嘩喧。

奢香夫人履行諾言

如果說宋濂和曾彥是明代信義之士,那麼奢香夫人遵守誠信的方式更有特點。她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履行諾言,更顯示出了“巾幗不讓須眉”的忠肝義膽。

奢香是明代四川永寧宣撫司人,即現在的四川敘永、古藺一帶。黔西黔部土官靄翠之妻,彝族。她履行諾言,在促進民族團結方麵曾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381年,靄翠去世,奢香因為其子年幼,代貴州宣慰使職務。奢香攝政後,正值明王朝揭開消滅故元梁王政權統一雲南之戰的帷幕。

盤踞在雲南的元代殘餘割據勢力,視雲、貴、川三省交界處的黔西北為軍事重地,暗中與這一帶的土酋相勾結,企圖屯兵固守,阻止明軍征討。

奢香審時度勢,以國家統一為重,堅持不卷入使西南分裂割據的漩渦,積極讓明軍在水西境內安營紮寨,主動貢馬、獻糧、通道,支持明軍經貴州進伐雲南。

奢香還憑借水西與西南彝族各部的宗族姻親關係,親自出訪烏撒,即今威寧、芒部,以及雲南鎮雄等地,向諸土酋宣以大義,曉以利害,進行勸說開導,從而使割據勢力失去支持。

在當時,明王朝派駐貴州的都指揮使馬燁,執文化偏見,視奢香為“鬼方蠻女”,對其攝貴州宣慰使職政績卓著忌恨不滿;又好事貪功,對“改土歸流”急於求成,不顧當地民情,企圖以打擊彝族各部頭領為突破口,一舉消滅貴州少數民族地方勢力,達到邀功朝廷,專橫貴州的目的。因水西奢香力量最強,就把矛頭對準奢香。

為此,馬燁做了充分的武裝準備等待機會。這時,有人汙蔑奢香,馬燁即借機將奢香抓到貴陽,用彝族最忌諱的侮辱人格的手段,命手下壯士扒光其衣服進行鞭笞。

馬燁之舉,嚴重激化了民族矛盾,引起廣大彝族人民的不滿,人們罵他為“活閻王”。彝族各部願死力助奢香反抗。一場轟轟烈烈的武裝起義即將爆發。

當此千鈞一發之際,貴州宣慰同知宋欽的妻子劉淑貞認為不可動用幹戈,她一方麵勸告奢香暫不發兵,一方麵偕其子上京師控告馬燁的罪惡陰謀,並建議皇帝召見奢香,親自處理這個案件。明太祖朱元璋欣然采納了劉淑貞的意見。

1383年,奢香率土酋15人隨劉淑貞到達金陵,麵見明太祖,揭發了馬燁激變諸羅欲反的情況。朱元璋召回馬燁,曆數其罪,並處以死刑。同時,為奢香平反,並賜奢香以錦衣、珠翠、如意冠、金環、襲衣等物。

奢香為了報答明太祖,答應回貴州後一定很好地向彝族人民解釋,世世代代搞好民族團結,並願修從四川到貴州的交通路線,以加強貴州同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聯係。

重義輕利的奢香返回貴州後,忠實地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她首先把彝族首領和人民安定下來,接著,以偏橋即今施秉縣為中心,開築了兩條驛道:一條向西,經水東,過烏撒即今威寧,到烏蒙即今雲南昭通;一條向北,經草塘即今甕安縣東北草塘區,到容山,即今湄潭縣,全程200餘千米。

與此同時,還在水西境內建立了龍場等9條官驛大道。其中,自龍場驛,即今修文縣至陸廣驛,即今修文縣陸廣區約25千米,再至穀裏驛,即今黔西縣穀裏區約40千米,再至四水驛,即今黔西縣城側約30千米,再至奢香驛,即今大方縣西溪地區約25千米,再至金雞驛,即今大方縣裏歸化區約25千米,再至閣鴉驛,即今大方縣閣鴉地區約25千米,再至歸化驛,即今大方縣歸化地區約15千米,再至畢節驛,即今畢節縣城約15千米。

這9條官驛大道,縱橫貴州,接連湘、川、滇三省,為加強貴州同中原地區的密切聯係,逐步改變雲、貴少數民族地區的閉塞狀態,發展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龍場九驛”成為奢香為國為民建樹輝煌業績中的一座豐碑。

奢香多次到金陵,通過朝覲、稟呈政務、輸賦、進貢地方物產和馬匹等活動,使貴州和明王朝中央政權的關係更加密切起來。

通過廣泛地接觸漢族地區文化,奢香開闊了眼界,深感貴州遠在邊陲,貧困落後,決心親倡文明。在攝政期間,她多方結識中原內地的才人學士,聘迎漢儒到貴州宣慰司興辦學校傳播漢文化;招來能工巧匠傳授先進的耕織技術,開置農田發展生產;倡導彝漢融和安居樂業。

1390年,奢香將長大成人的獨子阿期隴派到金陵,進入京師太學讀書,明太祖特下詔諭國子監官,“善為訓教,庶不負遠人慕學之心”。阿期隴兩年後學成欲歸之際,明太祖賜予三品朝服並襲衣、金帶等,並欽賜姓“安”。

1392年10月,奢香派遣子媳奢助及把事頭目允則隴,帶上被朱元璋賜名“飛越峰”的水西名馬60匹入朝獻恩。經過奢香的勤政治理,苦心經營,使莽莽黔山彝嶺的水西地區,社會安定,民族和睦相處,經濟發展,文明氣象日昌。

1396年,奢香積勞成疾而與世長辭。明太祖遣專使祭之,誥封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欽差擇地葬於大方城北雲龍山下。

奢香意篤忠貞,誌堅如金石,名垂於竹帛。她那種顧全大局、愛國愛鄉的情結,以及履行承諾,絕不食言的精神,即使再過若幹世紀,也是值得我們推崇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