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世思潮興起原因:清朝國勢衰落,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士大夫提倡經世之風,紓解民困,在與國計民生有關的方麵舉行改革,形成經世致用思潮。這一觀點為學術界共識,台灣學者更有意識地把此時期變革思想針對於費正清等學者提出的“衝擊-反應”理論,認為中國近代改革思想,並非都源於西方的影響,而自有製度改革和思想進化的內在根源。

此外,考據學的流弊,也被一些學者視為經世思潮形成的思想背景。馮天瑜論述乾嘉時期學術主潮折入追究名物訓詁之精微的考據一途,經世意識十分淡化,遭到宋學家和今文學派的抨擊。

王先明指出考據學發展到後來,少有直麵世務、關注民生利病的士人,學風時尚所趨,即使有少數經世意識的學者,也隻能被淹沒在漢學的時流之中。

盧鍾峰認為考據學研究路數僅限於借訓詁的方法以考證古書、古訓的真義,求得古字、古音的真解,這是一種厚古薄今的學風,必然遭到經世思潮代表人物的嚴厲批判。

黃長義考察嘉道之際“漢學”、“宋學”、“今文經學”等三個學術領域的變遷過程,認定嘉道之際的學術轉向是從考據到經世。

經世致用思潮的形成時期,學術界並無定論。

一種是道光、鹹豐年間,孟森、李國祁、馮天瑜、盧鍾峰、周積明、王先明等人所提出。

近來,黃愛平還把經世思潮確定為乾隆、嘉慶年間。 由於“乾嘉漢學”代表著清代學術成就,認為經世思潮形成於道鹹年間的學者,他們大多考慮到經世致用思潮出於對乾嘉漢學的反動,因此把思潮形成的時間斷在乾嘉以下。如王聿均、馮天瑜等上揭文所提出的。

但事實上,經世致用形成思潮,造成一定的聲勢,應開始在包世臣、李兆洛、陶澍等人時期。他們大多出生在18世紀70年代,活躍在嘉、道之際,較早提倡經世致用思想,相互間聲氣相投。乾隆晚期,嘉道之際,既是考據學高度發達時期,同時又是經世思潮形成的時期,前者以揚州地區為代表,後者以常州地區為代表。據此,我們認為對於經世思潮形成的時期,還是以嘉道年間較能準確描述。

雖然學術界對晚清經世思潮形成時間有分歧,但是對於經世者,學者的認定就一致得多。陶澍、賀長齡、沈垚、李兆洛、林則徐、包世臣、魏源、龔自珍、張穆、俞正夑、姚瑩、徐鬆等人大多在他們的視野之中,隻是在各自的文章論述中略有增減而已。試舉幾例,如馮天瑜前揭文以包世臣、龔自珍、魏源、張穆、徐鬆、姚瑩等為主要論述對象,周積明前揭文論述包世臣、陶澍、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人,陳振江前揭文論述包世臣、龔自珍、魏源、馮桂芬、張穆等人,李誌茗前揭文論述陶澍、賀長齡、龔自珍、魏源、包世臣、姚瑩、林則徐等人。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包世臣、李兆洛、俞正夑、徐鬆是同一時代之人,而魏源、龔自珍、沈垚等人普遍比他們小二十多歲,包世臣等人和魏源的關係就不是很緊密。包世臣活躍的時期,他的同黨應是周濟、沈欽韓、李兆洛、張琦等人。如《清史稿》所說,當時數吳中士有裨世用者,必首及包世臣、周濟兩人。(《清史稿》卷四八六《周濟傳》)

這些人年歲相當,關係密切,互相探討經世之術。嘉道時期有五十多年,學術界對經世者比較籠統的歸類,且過於偏重包世臣、魏源、龔自珍等人,把他們放在一起加以分析,實不便於仔細觀察晚清經世思潮的具體發展過程。對於經世諸人,我們有必要具體劃分他們的年輩,確定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學者研究經世思潮或經世者的具體主張、治學取向、思考重點等方麵,大體以今文經學的興起、邊疆史地學、鹽業、河工、漕運幾個方麵作為論述的主題,各人側重雖有所不同,但是基本大同小異。如孟森闡述道光朝士風的轉移,主要考察經世者對於清朝三大政--鹽業、河工、漕運的論述;孟森前揭文。

陳其泰從乾嘉學者趙翼、章學誠的史學、今文經學、邊疆史學三個方麵考察嘉道學術風氣的轉移;陳其泰前揭文。

馮天瑜從經世者對時政看法、邊疆史學、鹽業、河工、漕運等國計民生的領域對經世者加以論證;馮天瑜前揭文。

黃愛平關注於今文經學的興起、邊疆史學、鹽業、河工、漕運、銅礦等幾個層麵。黃愛平前揭文。

陸寶千分析嘉道史學的發展,認為乾隆以來,漢學家以治經之法研究史學,不涉及政事,但是到了嘉道年間,史學經世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