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地區常州地區

功名比例中,揚州的諸生在總體人數上達到45%,就是說近一半的揚州士人獲得低級功名,相對而言,常州在三類功名中,舉人占的比例最高,為44%,舉人是士人的中堅部分。

我們再看看兩地入仕情況。1區標示正三品以上的高級官員;2區標示三品-六品之間的中級官員;3區標示七品及以下的低級官員;4區為未入仕者。

揚州地區常州地區

我們發現,兩地士人中高級官員比例較少,揚州隻占本區域士人的7%,常州甚至沒有一人。其中,揚州未入仕人數,高達此地區士人總數的80%,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常州隻有28%。占常州士人大多數的是低級官員,尤其是知縣,據統計,常州選入的25人中,任過知縣一職的達11人之多。

以上的圖表,讓我們注意到一個饒有意味的現象:就舉業和入仕情況看,兩地存在較大差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如果說一個地區在幾年內,舉業和入仕情況出現波動,亦是正常之事,但從乾隆晚期至嘉慶、道光之間,在沒有其他異常因素如政治的幹擾下,兩地士人在較長時間段裏的舉業和入仕狀況存在較大的差別,讓我們不能不想到兩地士人受到各自的區域文化影響。我們知道,一個區域內部士人形成的相同認知,自然會對個體的人生價值取向產生較大影響。

不可否認,有清一代,揚州、常州在江蘇甚至全國都是文化最發達的地區,而在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社會,優秀的人才也往往同功名和入仕相聯係。沈登苗做過關於人才與進士的關係課題。他以《中國大百科全書》中43個學科所收的明清專家學者914人,加上其他史料的補充,共1000人作為人才的取樣,與朱保炯、謝沛霖編的《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收入的進士相比較,以城市而非省份作為計量單位,得出這樣的結論:科舉發達地區成才的機會遠遠大於其他地區,有無科舉功名、功名高低、名次先後與成才的概率完全成正比例關係,學者型人才基本上是科舉出身。

至於進士的數量,如果按府而論,明代前三位的是蘇州、常州、杭州,清代依次為杭州、蘇州、常州。如果明清兩代通算,則依次為蘇州、杭州、常州。

比起蘇、常兩府,揚州地區稍為遜色,但在清朝也排列在全國各府的前列。

我們認為,常、揚兩地舉業的突出,當能反映文化的發達,但需確定的是,這個結論是在比較長的時間段觀察得出的。如果我們把這結論套用於乾隆晚期,嘉、道之際的兩地,就會發現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實上,此時兩地文化精英與功名高低沒有必然的聯係,兩地均多為中低功名。下麵我們探討揚、常兩地文化特點,並從中找出它們功名和入仕存在如此大差異的背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