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士人在諸種傳記總集出現的頻率,我們收入的嘉道之際常州士人共25人。他們是惲敬、張惠言、劉嗣綰、張琦、臧庸、吳德旋、黃乙生、李兆洛、丁履恒、陸耀遹、陸繼輅、洪飴孫、莊綬甲、臧禮堂、劉逢祿、周儀、湯貽汾、周濟、董士錫、管繩萊、董基誠、方履篯、張成孫、董祐誠、洪孫,由於蘇州長洲宋翔鳳與常州公羊學及其詞學的淵源,我們也把他歸入此內,這樣研究對象是26人。他們的出生跨度從年歲最大的惲敬(乾隆二十二年出生)到最小的洪孫(嘉慶九年出生),相差達47歲,然基本上都以平輩相交。雖然董士錫既是張惠言外甥,又是女婿,然張惠言的友人李兆洛、吳德旋等,仍視董士錫為自己友朋。

這從一個側麵說明,這一段時期常州士人少有師承淵源或縱向血緣(如父子)關係,多是友朋之間的交流和影響。

為了擴充研究視野,我們對上一輩(18世紀40、50年代前期出生)被選入的士人秦瀛、繆炳泰、莊有可、毛燧傳、洪亮吉、趙懷玉、楊倫、黃景仁、莊述祖、左輔、徐書受、呂星垣、楊芳燦、孫星衍共14人,先作簡單的介紹。

秦瀛工於詩與古文,與姚鼐相推重,論文類桐城派。

繆炳泰以繪畫聞名,被賜舉人。

毛燧傳工古文,張惠言稱其文跌宕有奇氣,袁枚稱其文似《戰國策》。

洪亮吉、孫星衍、趙懷玉、楊倫、黃景仁、徐書受、呂星垣7人,號為“毗陵七子”,以文名聞世。其中尤以洪亮吉、孫星衍、黃景仁最為著名,無論在當時還是現今的文學史基本上都會提到他們三人,視他們為乾隆年間文學成就的代表。左輔官至巡撫,以詞名顯,有《念宛齋詩詞》。楊芳燦是負有盛名的駢文家,詩文華瞻。

從以上所論述的人士可以看出,大多數人都擅長文藻。那麼他們的下一輩,也就是本文所要論述的士人呢?

惲敬、張惠言是陽湖文派的創始者,文派主要作者還包括張琦、李兆洛、陸耀遹、陸繼輅、董士錫、張成孫、董祐誠。

張惠言、張琦又開創常州詞派,惲敬、李兆洛、丁履恒、陸繼輅、董士錫、周濟是中堅人物。非文派、詞派成員的士人中,劉嗣綰以詩文名,《清史列傳》卷七二《劉嗣綰傳》。周儀工六朝文詞,尤深於詞,年少就以文章學識享有盛名。

吳德旋師從姚鼐,是嘉道時期著名的桐城派成員,在乾隆季年,已是文學服海內,迨後數十年,而其誌不衰。

董基誠擅駢體文,與其弟董祐誠合刊《栘華館駢體文》。《清史列傳》卷七三《董基誠傳》。

方履篯亦以駢文著稱。《清史列傳》卷七三《方履篯傳》。

劉逢祿是清朝公羊學複興的關鍵人物,文學上也有造詣,被惲敬稱為“治經行文俱冠流輩”,曾選定《八代文苑》40卷、《唐詩選》40卷、《絕妙好辭》20卷、《詞雅》4卷。李兆洛:《養一齋文集》卷一四《禮部劉君傳》。

宋翔鳳年輕時就向張惠言請教古今文法,其詞“引申皋文之旨而博其趣”李兆洛:《養一齋文集》卷三《朱橘亭詞稿序》。

管繩萊亦長於古文詞。

就如對一個地區特點的總結不可能在該地區所有人身上體現一樣,常州此時大多數士人擅長辭藻,然而也有一些人不以此為長,臧庸、臧禮堂兄弟以經學聞名,洪飴孫、洪孫兄弟是洪亮吉子,以史學著稱,黃乙生是黃景仁子,然不事文藻,治鄭氏《禮》,擅書法,參見包世臣《黃征君傳》。

湯貽汾則以善畫負盛名。

雖然臧氏兄弟、洪氏兄弟等人不善文辭,但他們在常州士人中所占的比例隻是少數。可以這麼說,在乾隆中晚期到嘉道時期,常州地區文風之盛,與揚州地區樸學文化特征,形成鮮明對比。宋、元以前,樸學主要指經學的樸實無華,區別文學的辭藻之美。《漢書》卷一○二《儒林傳》中,有一條記載,倪寬“有俊材,初見武帝,語經學。上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至清朝樸學興起,又主要針對宋儒的闡發義理而言。

正是常州地區如此發達的文風,使章太炎、劉師培把今文經學的興起與常州文風相聯係。章太炎說:

經說尚樸質,而文辭貴優衍;其分途,自然也。文士既以熙蕩自喜,又恥不習經典。於是有常州今文之學,務為瑰意眇辭,以便文士。章太炎、劉師培的觀點,涉及他們對清代公羊學起源的看法,詳見本文第二章第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