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功名並非必然導致家族的顯赫,還要具體看舉業者的經曆和舉業年歲等,對於莊氏家族主要成員的分析,才是最重要的,而這恰恰是艾爾曼所沒有注意到的。僅憑幾名進士、舉人數字來說明一個幾百年家族的顯赫,推斷它有能力保護明末經世傳統,顯然是論據不充分。根據莊氏家譜,我們同樣清楚,有清一代常州莊氏家族職位最高的是擔任禮部侍郎的莊存與,而他在乾隆朝政治舞台的位置原非要角,僅僅是個配角。其餘的莊氏家族進士,擔任官職級別相當低,或是知縣,或是編修檢討之類,鮮有三品以上官員。莊存與的仕途經曆可見後文注釋。
以下我們根據墓誌銘、行狀、傳記來分析莊廷臣、莊起元後代在入清後的經曆。
莊起元一支此示意圖,僅列出有影響,或在地方誌上有記載之人,非家譜之記載全部世係。
莊起元莊應會莊嵋生莊紹平莊映(舉人)莊關和(諸生)
莊勇成(諸生)
明末,莊起元為太仆寺少卿;子三人進士,其中莊應會為刑部右侍郎,可謂世家。入清後,莊應會子嵋生為遺民,並不入仕,莊嵋生傳曰:性高澹,博學工詞,與惲南田、胡香昊諸人結浣花社……生平雅近淵明、堯夫之為人。(張惟驤:《清代毗鄰名人小傳》卷一《莊嵋生傳》,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
嵋生有子紹平,未中進士,後任宣城縣知縣,“以文學世其家”。莊紹平子莊映(康熙五十七年-嘉慶六年),是舉人,趙懷玉所撰的莊映墓誌銘揭示了莊起元這一支的衰弱,“莊於吾郡雖世通顯,至是已中落,年十二,從師鄉塾,遇寒食還舍,母鄒太宜人嗬之,曰:家貧,方宜努力,何令節之有而以歸為。複冒雨去往返,蓋三十裏,其勵學如此。三試不售,壬申中順天舉人,以回避,格禮部試。戚友知才,勸速仕,佽以費因入貲,任臨潼知縣”趙懷玉:《亦有生齋文集》卷一八《陝西臨潼縣知縣升商州直隸州知州莊府君映墓誌銘》,嘉慶二十年刻本。
莊映弟莊勇成,為諸生;莊映子六人,其中莊關和最有名,但以諸生終,不得誌於世。有關莊紹平、莊勇成、莊關和的傳記分見張惟驤前揭書,第1卷、第5卷、第5卷。
莊廷臣一支:
莊廷臣莊鼎莊繹莊楷(1667-1735)莊柱(1690-1759)
莊柱莊存與(1719-1788)莊通敏莊寯甲(1761-1806)
莊逢原莊綬甲(1774-1828)莊選辰
莊培因(1723-1759)莊述祖(1750-1816)
明末,莊廷臣為湖廣左布政使,子莊鼎,莊鼎子莊絳,兩人“皆以積學敦行聞於世”。莊絳為諸生,莊絳傳曰:幼穎異,讀書五行俱下,以高才生補縣學生員,遊京師聲譽籍甚,以文章器宇見重於大學士王熙,疏以宮僚薦,格於例,遂寢。又欲以他途進之,以老謝歸,參訂經史,凡天文疆索,九流百家之書,靡不綜貫(張惟驤前揭書卷二《莊絳傳》)。艾爾曼稱莊廷臣的兒子和孫子(分別是鼎、絳)出於忠於明朝的立場,拒絕出仕清朝,實誤。
生四子,其中莊楷、莊柱最有名。兩人皆中進士,莊柱即莊存與父。莊楷,字書田,康熙五十二年(1713)進士,官至國子監司業(正六品),“少有能詩聲……以召試高等與書局纂修,迨簡入翰林,年已及艾其,……其詩偏涉唐宋而尤瓣香眉山蘇氏,歸田後耄而好學,次第釋群經而亦不廢詠吟,其於群經雖無成書,而莊氏經學實權於書田也”張惟驤前揭書,《莊楷傳》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