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莊述祖學術地位的是《夏小正經傳考釋》一書。《夏小正》原載於《大戴禮》,自《隋書·經籍誌》始別為一卷,宋傅崧卿開始區分經、傳。其經文400多字,按12個月份排列,記載著每月的物候、氣象、天文,以及各個月份應該進行的生產事項,如漁獵、農耕、蠶桑、采集等。莊述祖對《夏小正》十分重視,認為:“《夏時》亦孔子所正,《夏時》之取夏四時之書,猶《春秋》之取魯史也,聖人之旨於是乎在。”莊述祖:《夏小正經傳考釋·自序三》。
他有鑒於世傳的《夏小正》經、傳不分,或以經為傳,或以傳混經,“以古文大小篆校正其經文,共四百六十三字,定為夏時。而以《夏小正》為傳,考其異同,釋其義例”莊述祖:《夏小正經傳考釋·自序一》。
他整理《夏小正》條例,“先列其等,次求其例”,自信“然後古聖王所以省躬,所以授時,所以敷政,皆可得而說,庶幾或附任城(何休)之後塵”莊述祖:《夏小正經傳考釋·自序三》。
莊述祖受樸學風氣影響,治經從小學入手,先治許慎《說文解字》,然又不欲囿於篆文,想跳出漢人之界,與篤信許慎小學者已有不同。其意以古文、籀文正秦篆之失,他說:
古文久失其傳,《說文》所載據雲壁中書,然或傳寫失真,較小篆誠難辨識。鍾鼎之確,然可信者足正秦篆之失。《說文》所載古文如奇字,最不可解,此漢人不識古文之陋,非《倉》、《籀》有所謂奇字也。如水部,許氏以為奇字涿,不知此古文啄字。莊述祖:《說文古籀疏正》條例,叢書集成補編本。
他寫成《說文古籀疏正》六卷,想以自己所掌握的古文、籀文,重興夏商之《易》,寫給宋翔鳳的信中自抒其誌:“《連山》亡而有《夏小正》,《歸藏》亡而有倉頡古文,欲就許氏偏旁條例,以幹支別為敘次,亦始一終亥,名曰《黃帝歸藏甲乙經》,將以此書與《夏小正》等例,為夏商之易補亡。”莊述祖:《珍藝宦文鈔》卷六《答宋甥於庭書》,《珍藝宦遺書》。《周禮·春官·大卜》記載,《易》有三,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號稱為夏朝之《易》,《歸藏》為商朝之《易》,但兩者早已亡佚,後人不曉其意。
他從文字學角度,確定《左傳》不可信,“《左氏春秋》經劉歆私改者,如‘壹戎殷’,改‘壹’為‘殪’。經杜預誤寫者,如‘不飱’,讀為‘不夕食’,此皆不明古義。劉之逞臆虛造,杜之襲陋傳訛,其失一也”莊述祖:《說文古籀疏正》條例。
莊述祖信奉公羊,但少發揮,其學術重心,以恢複古經為己任,以小學聞名於後世,同裏樸學名家臧庸回憶說,述祖少從“葆琛進士問學,嚐一見公自慚譾陋,未敢有所質也”臧庸:《禮部侍郎莊公小傳》。
莊述祖可謂起到了莊存與和劉逢祿間的橋梁作用,讓公羊學大張其軍的是他的外甥劉逢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