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甲狀腺炎的種類

甲狀腺炎分為以下幾種。

(1)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

(2)亞急性甲狀腺炎。

(3)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或稱橋本病。

(4)無痛性甲狀腺炎或產後甲狀腺炎。

(5)慢性侵襲性纖維性甲狀腺炎。

73急性甲狀腺炎

急性甲狀腺炎臨床上很少見,多為細菌感染。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的病因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及肺炎球菌。甲狀腺的血液供應很好,整個甲狀腺的血流量為100~150毫升/每分鍾,甲狀腺在1小時內可以廓清全身的血容量。雖然甲狀腺的血流總量比不上其他髒器,但以單位重量的血流量比較,每克甲狀腺組織每分鍾的血流量為4~6毫升,超過大腦、腎髒或肝髒的單位重量的血流量。由於甲狀腺血流豐富,所以很少發生感染,多半為甲狀腺舌導管囊腫或異位甲狀腺發生感染。感染途徑多為血行感染、淋巴液感染、或口腔、咽、喉、氣管等鄰近組織炎症的直接侵襲造成,同時機體抵抗力下降,不能抵抗環境微生物的感染、繁殖而發病。

(1)臨床表現:急性甲狀腺炎發病急,病人常伴發熱(38~39℃)、寒戰,頸部腫大,局部紅腫、疼痛,且向耳、下頜及枕後部位放射,明顯時吞咽困難,影響進食和睡眠。檢查時頸前有紅腫痛熱等急性炎症性表現。化膿部位有波動感,病人因疼痛往往拒絕檢查。實驗室檢查表現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多,白細胞達(10~20)×109/升,中性粒細胞在0.80以上,而甲狀腺功能往往正常,頸部化膿部位穿刺可得膿液,細菌培養有細菌生長。

(2)診斷:急性甲狀腺炎的診斷並不困難,局部穿刺得膿液即可診斷化膿性感染,困難的是化膿部位擴展,往往不易證明是甲狀腺化膿引起。我們可以借助於B超幫助我們發現感染和甲狀腺的關係。頸前中線部位的感染往往是甲狀腺舌管囊腫的感染,應與頸淋巴結化膿性感染鑒別。

(3)治療:治療選擇消炎抗菌治療,可以根據細菌培養結果選擇藥物敏感性高的抗生素治療,效果往往很好。疼痛明顯或感染嚴重者可以行局部穿刺或切開排膿。這樣會加快疾病好轉,穿刺和切開排膿使疼痛立即緩解。如有梨形陷窩內瘺應及時手術切開治療。本病預後良好,病程2~4周可以痊愈,也沒有並發症與後遺症,不易複發。

74亞急性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又稱病毒性甲狀腺炎或肉芽腫性甲狀腺炎或巨細胞性甲狀腺炎。本病近年來有增多的趨向,可能由於我們的警惕性增高,對此病的認識提高,加強了臨床詢問和實驗室檢查的結果。

本病的病因不清楚,一般認為和病毒感染有關。因為發病前病人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史,從病人甲狀腺組織中可檢出腮腺炎病毒,從病人的血清中可檢出多種病毒抗體,如柯薩奇病毒抗體、腮腺炎病毒抗體、流感病毒抗體和腺病毒抗體等。在臨床上我們發現不少病人在發病前和發病中有口腔或咽喉部感染,經消炎抗菌治療後可以緩解,所以也不能排除細菌感染的可能性。

亞急性甲狀腺炎發病常以頸部疼痛或發熱為首發症狀,疼痛的程度很不相同。輕者僅有頸部不舒,進食或飲水時覺頸部異物感,壓之有輕疼;重者頸部疼痛難忍,向下頜、耳後、頸後或雙肩部放射,可以表現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重,疼痛厲害時,難以忍受,坐立不安,病人可以手扶頸部來就診。發熱程度不同,多數表現中度及輕度發熱,體溫(腋下)多數在38~39℃;也有不少病人表現低熱,體溫在37~38℃;也有病人主訴不覺發熱,但試表發現體溫>37℃。發熱多半發生在午後或傍晚,一般伴乏力、頭痛、出汗、全身不舒服、肌肉酸痛等症狀,發熱嚴重者可以有寒戰、發顫、怕冷等症狀。多數病人不伴甲亢症狀,少數病人有心悸、氣短、消瘦、怕熱、出汗等症狀,但程度較輕,病人多數不是因甲亢的症狀來就診。檢查時甲狀腺局部有硬塊,質地硬,有明顯的觸痛,病人常因觸痛而回避或拒絕檢查,但也有的病人僅有輕度壓痛或壓之不舒服。頸前淋巴結常常摸不到,有的病人可觸及腫大的頜下淋巴結並有觸痛。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一般正常或輕度升高,血沉增快,紙上電泳顯示球蛋白水平升高,尤其是α2-球蛋白升高,甲狀腺吸碘率下降,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可以升高或正常,一般為輕度升高,以T4升高明顯,T3/T4<15。由於甲狀腺吸碘率低而甲狀腺激素水平升高,臨床上將此稱為分離現象,是亞急性甲狀腺炎特有的實驗室檢查表現。典型的亞急性甲狀腺炎病程有四個期:第一期為甲亢期,此期甲狀腺激素升高伴甲狀腺吸碘率低下;第二期為甲亢正常期,此期甲狀腺激素和甲狀腺吸碘率皆正常;第三期為甲減期,此期甲狀腺激素低下伴甲狀腺吸碘率升高;第四期為甲功正常期,此期甲狀腺激素和甲狀腺吸碘率皆正常。實際上大多數病人不能完整地表現這四個期,在臨床上多數隻能發現1~2個期。而且這四個期彼此之間有重疊,即甲狀腺激素正常而甲狀腺吸碘率表現低下。

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甲狀腺自身抗體可以正常或輕度升高。有報告35%~42%的病人抗甲狀腺抗體陽性,抗體滴度不高,很可能係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炎症損傷所致。甲狀腺掃描表現為冷結節。西安醫科大學提出,甲狀腺細針穿吸細胞學檢查發現上皮樣組織細胞呈片團樣表現,有利於亞甲炎的診斷,其診斷意義有待今後進一步證明。

甲狀腺病理特異性表現在鏡下為:甲狀腺組織細胞圍繞膠原塊形成一個巨細胞或稱淋巴濾泡,此時膠質明顯減少,病理學改變是亞急性甲狀腺炎診斷的金標準。

亞急性甲狀腺炎需與甲亢、慢甲炎、急性甲狀腺炎、甲狀腺內出血、化膿性淋巴結炎、鰓裂囊腫相鑒別。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自限性疾病,可以自己緩解。但也有相當部分病人因症狀明顯需要治療。一般行對症治療,服非甾體解熱鎮痛藥,如消炎痛或保泰鬆等。如服藥後3天效果不好,可換用糖皮質激素強的鬆30~40毫克/天,分3~4次口服。如果疼痛不緩解,可以將強的鬆劑量加到每天60~100毫克。當症狀緩解後,維持原劑量7~14天,將強的鬆逐漸減量。開始每次減量5~10毫克,每次持續7~14天。當劑量減到10毫克/天,減藥速度減慢,每次減量2.5~5毫克。減藥過程中疼痛加重時,可將劑量恢複到前一個劑量,維持7~14天後繼續減藥,總療程約為2~4個月。在減藥過程中,如發生藥物依賴性時,可采用隔日減藥法,即一天減藥,一天不減藥,隔日輪番直至將藥物全部撤掉,並采取全天劑量早晨一次服用的方法。以上這些措施有利於減藥。

在解熱鎮痛藥物或糖皮質激素治療過程中,還可以同時加用廣譜抗生素7~10天,治療3天無效即換用抗生素。對甲狀腺激素製劑的應用有不同意見,有的醫生認為加用甲狀腺激素製劑可以幫助減強的鬆劑量,防止減藥過程中的反跳現象;而有的醫生認為加用甲狀腺激素製劑對治療無明顯效果,臨床上缺乏統計學的資料。

在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的過程中,最令人頭痛的事是對側甲狀腺疼痛發生。有相當部分病人在原發病灶疼痛緩解的同時或不久,對側甲狀腺又出現新的病灶,甚至比原發病灶更為疼痛,常常延長了療程。這種現象也支持亞急性甲狀腺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預防上呼吸道再感染,清潔口腔衛生,防止治療過程病情反複、加重或新病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