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濾泡型腺瘤

絕大多數甲狀腺腺瘤是從濾泡上皮發生,稱為濾泡型腺瘤。腫瘤多為單發,也可多發。直徑為1~5厘米,包膜完整,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根據瘤組織結構不同分為以下七種:

·單純性腺瘤:較少見,由大小不等的濾泡結構組成,分化好,濾泡大小、形態與正常濾泡相似。

·膠性腺瘤:又稱大濾泡性腺瘤或巨濾泡型腺瘤,其特點為多數濾泡融合成大濾泡,腔內充滿稠厚的膠質,上皮細胞呈立方形或扁平形,如多數濾泡融合,使腺瘤呈囊腔,則腔內充滿膠質,稱為囊腺瘤。

·胎兒性腺瘤:又稱小濾泡腺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濾泡型腺瘤。腺瘤細胞形成很多小濾泡,膠質少或無,瘤組織結構類似胎兒期3~4月的甲狀腺。

·胚胎性腺瘤:又稱梁狀腺瘤,為濾泡型腺瘤中分化最差的一種,胞漿少,淡粉色。瘤細胞常形成多數小濾泡,但見不到膠質。腺瘤間質較少,瘤組織類似胚胎期6~8周的胎兒甲狀腺。雖然分化差,但見不到濾泡共壁和侵犯血管、神經和包膜的現象。

·嗜酸細胞腺瘤:又稱許特萊細胞瘤,瘤組織由嗜酸性細胞組成。瘤細胞大,多角形,胞漿豐富,充滿嗜酸顆粒,電鏡下證實,胞漿中的嗜酸顆粒是豐富擴張的線粒體。

·不典型腺瘤:很少見,瘤細胞呈實性條索、片狀、巢狀或囊狀排列,一般不形成濾泡結構,無乳頭結構,可見共壁現象,不見侵犯包膜和血管。

·毒性腺瘤:濾泡上皮肥大、增生,但膠質少,臨床表現為甲亢。

(2)乳頭狀腺瘤

很少見,隻占腺瘤的0.5%。腫瘤較小,直徑幾毫米至1~2厘米,有完整的包膜,常形成單個或多個大囊腔,腔內含黃褐色、棕紅色液體或膠質。鏡下為乳頭狀結構,瘤細胞形態似正常的濾泡上皮。

80甲狀腺癌的分類

甲狀腺腫多見於女性,女性與男性之比約為4∶1~5∶1;而甲狀腺癌在男性和女性的發生率基本相等,女性和男性比例為1.1∶1~3∶1,所以男性甲狀腺腫大病人中癌的發生機會比女性高,要引起警惕。甲狀腺癌是內分泌係統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全身惡性腫瘤中隻占1.3%。

(1)甲狀腺乳頭狀癌最多見,占甲狀腺癌的60%~80%。甲狀腺乳頭狀和濾泡混合癌預後同甲狀腺乳頭狀癌,仍歸於甲狀腺乳頭狀癌範疇。乳頭狀癌多發於年輕女性,以40歲以下的年輕人多見,10~20歲為發病高峰,是放射線引起的兒童甲狀腺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腫瘤為多發灶性,轉移多發生在近處頸淋巴結。有的病人首發症狀是頸淋巴結腫大,而甲狀腺原發癌病灶很小,幾乎找不到。惡性程度低,即使淋巴結轉移,預後仍好,10年生存率60%~83%,不少病人可以生存30年以上。癌腫越大,預後越差。50%的病人在第一次手術時鏡下已有局部淋巴結轉移,手術後腫瘤的複發率為10%~20%。老年病人、男性病人、腫瘤直徑4厘米以上的病人和有周圍組織浸潤、淋巴結轉移的病人,預後較差。

(2)甲狀腺濾泡癌占甲狀腺癌的15%~20%,發生年齡略大,多見50歲女性,平均年齡比乳頭狀癌大10歲。轉移多經血運傳播,發生在遠處,50%的病人在診斷時已有轉移,平均年齡比乳頭狀癌大10歲。轉移多經血運傳播,惡性程度界於乳頭狀癌和髓樣癌之間,手術後複發率為22%左右。甲狀腺濾泡癌可發生在甲狀腺任何部位,但峽部較少見。

(3)甲狀腺未分化癌是甲狀腺癌中惡性程度最高的一種腫瘤,占甲狀腺癌5%~10%,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病人,女性多見。腫瘤發生迅速,發展快,迅速轉移,預後差,多數在病理診斷後6個月至1年內死亡,3年生存率13%。臨床症狀包括迅速增大的頸部腫塊,咽下困難、呼吸困難和發音困難。80%的病人有頸部淋巴結轉移,50%的病人有遠處轉移。

(4)甲狀腺髓樣癌占甲狀腺癌的5%~10%,近年發病率有增長的趨勢。惡性程度界於甲狀腺濾泡癌和未分化癌之間,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男、女發病率差異不大。甲狀腺髓樣癌分為散發性和家族性兩種。散發性病例多發生在40~50歲之間,家族性病例多發生在15~30歲的病人。癌腫生長較慢,長達數年,手術後複發率為38%。20%病人有家族性,家族性甲狀腺髓樣癌分為三種,即多發性內分泌腺病Ⅱ-A、多發性內分泌腺Ⅱ-B和非內分泌多發性內分泌腺病的髓樣癌。多發性內分泌腺病Ⅱ-A包括甲狀腺髓樣癌、嗜鉻細胞瘤和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也被稱為SIppLe綜合征。多發性內分泌腺病Ⅱ-B包括甲狀腺髓樣癌、嗜鉻細胞瘤和多發性黏膜神經瘤,有的病人還表現為馬凡樣特征體型(身材細長、脊柱畸形、蜘蛛樣手足或足趾外翻畸形等)或其他特征性的麵部表現(嘴唇肥厚、寬鼻梁、瞼外翻等)。多發性內分泌腺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其他甲狀腺癌的診斷缺乏特異性高的診斷實驗,而血清降鈣素測定可以幫助診斷甲狀腺髓樣癌。當基礎狀態血清降鈣素>1.0毫微克/每毫升,即可診斷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髓樣癌發生前許多年,甲狀腺濾泡旁(C)細胞可能已經表現為非惡性的高分泌增生狀態,刺激試驗可以早期發現甲狀腺髓樣癌的病人。用鈣激發試驗或/和五肽胃泌素試驗測定血清降鈣素水平可以發現這種腫瘤前的增生狀態。快速靜脈推注五肽胃泌素(0.5微克/千克體重)結合靜脈推注鈣10分鍾(3毫克/千克體重),推注後血清降鈣素峰值大於1.0納克/毫升或峰值大於基礎值的3倍,即可診斷甲狀腺髓樣癌。降鈣素興奮試驗雖然有效,但不能鑒別甲狀腺C細胞增生和C細胞腫瘤。降鈣素激發試驗適應證為:

·臨床擬診多發性內分泌腺病Ⅱ-A、多發性內分泌腺病Ⅱ-B或甲狀腺髓樣癌的病人;

·多發性內分泌腺病Ⅱ型的家屬;

·家族性嗜鉻細胞瘤的家屬;

·雙側甲狀腺髓樣癌或甲狀腺C細胞增生病人的家屬。

放射性碘化的間碘苄基胍是去甲腎上腺素類似物,不僅被嗜鉻細胞攝取,也被神經母細胞瘤、甲狀腺髓樣癌、類癌、神經節瘤與小細胞肺癌攝取。因此MIBG掃描不僅有助甲狀腺髓樣癌的定位診斷,而且有助於轉移灶的發現。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的甲狀腺髓樣癌都會濃集MIBG。MIBG的濃集功能與腫瘤的大小、腫瘤的分泌功能有關。當甲狀腺髓樣癌發生轉移或血清降鈣素>2納克/毫升時,MIBG掃描往往陽性。目前國外有作者用生長抑素受體抗體標記物去尋找甲狀腺髓樣癌,陽性率高達71%,可以幫助甲狀腺髓樣癌的定位,對甲狀腺髓樣癌的轉移灶的定位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