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後的數日內多有食欲不振、頭昏、惡心嘔吐等症狀,還可出現放射性甲狀腺炎、腮腺炎和唾液炎,一般可自行緩解。如出現喉頭水腫,應立即用皮質激素治療。少數病人出現骨髓抑製,多數為輕度抑製,是可逆性的。對彌漫性肺轉移者,治療後可產生放射性肺炎和肺纖維化。
84碘在自然界的分布
碘屬於鹵族元素,原子序數53,原子量126.9。它是一種活潑元素。屬強氧化劑,不易溶於水,但易溶於有機溶劑,常溫下以晶體形式存在,呈藍色,在高溫下發生升華。自然界的碘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碘廣泛分布在岩石、土壤、空氣和水中,空氣中碘的含量以海洋上空的含量最高。離海洋越遠,空氣中含碘量越低;海拔越高,空氣中含碘量越低。居民飲用水(喝水和井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中的含碘量,因此它們常常被用來做為外環境碘含量的主要指標。從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來看,當飲用水中碘含量<5微克/升時,則有可能有碘缺乏病的發生。
植物從土壤和水中吸收碘,使碘得到初步濃集,為一級濃集;動物從植物中吸收碘,進一步濃集,為二級濃集;人從動、植物中吸收碘,進一步濃集,為三級濃集。所以動物食品中含碘量高於植物食品;奶蛋類食品含碘量高於肉類食品。由於海洋水中含碘量高,所以海產品的含碘量高於非海洋性的食品。我國青海省為碘缺乏區,碘缺乏病多發生在農業區,而牧區牧民卻很少患碘缺乏病。
一些造影劑和藥物也含有大量的碘,常規口服膽囊造影劑每支含碘量為180~320毫克,靜脈腎盂造影劑含碘量往往超過1克。單次口服膽囊造影劑或靜脈腎盂造影劑後,血中碘的濃度會增加200倍,維持高水平達數天至數周,有機碘儲存在脂肪中可用幾個月。除了飲食碘之外,口服藥物、皮膚用藥及口服或靜脈造影劑含大量的碘,很多止咳糖漿和祛痰劑(如碘化鉀、碘化鈣、抗組胺藥、支氣管擴張劑等)含大量的碘,乙胺碘呋酮每片200毫克,含碘75毫克,若以每天口服600~800毫克乙胺碘呋酮,則每天攝入碘225~300毫克碘。一些多種維生素藥丸每丸含碘150微克。
陸地上的碘約在100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期隨著冰川溶解,地殼的富碘成熟土壤隨水流入河流,河水流入海洋,海水蒸發水分帶走部分碘,而大量的碘留在海洋中,再加上岩石中的碘溶解於海洋中,因此海洋就成為自然界的碘庫。而降雨是陸地獲得碘補充的基本方式,水土流失可降低土壤的含碘量。邊遠山區遠離海洋且海拔高,空氣中含碘量低,又由於多岩石、少土壤、水土流失,雨水中的碘不能有效地保留在土壤中,植物和動物食品中含碘量低,再加上飲水、食物中含碘量低和營養不良、很容易引起碘缺乏。
碘缺乏的原因:
·冰川期土壤被衝刷,新土壤的含碘量很少,目前世界上碘缺乏區的分布,大致與第四紀的冰川覆蓋區是相同的;
·洪水泛濫或衝擊平原地區,反複遭洪水衝刷,表層土壤丟失使含碘量下降,所以某些洪水泛濫區或衝擊平原可能是碘缺乏區;
·生態環境破壞,植被遭人為破壞,土壤被風、沙、雨水、河流帶走,同時帶走大量的碘。我國北方某些山區過去森林覆蓋,曆史上沒有碘缺乏病,由於亂砍亂伐,幾十年後就成為嚴重的碘缺乏區。
85碘在人體的分布
人體主要從食物和飲水中攝入碘,其中80%~90%來自食物,10%~20%來自飲水,隻有5%來自空氣。食物中的碘包括無機碘、元素碘和有機碘3種。在消化過程中,在腸道絕大部分被還原為無機碘,幾乎全部被吸收,胃腸道內過多的鈣、鎂和氟離子會妨礙碘在腸道的吸收。從腸道吸收的碘約有20~50%被甲狀腺攝取。血漿含碘量低時,甲狀腺攝取碘的比率會升高;反之,當血漿碘濃度高時,甲狀腺攝取碘的比率就會下降。所以各地區甲狀腺攝碘率的正常值是不同的。碘缺乏區的攝碘率正常值是高的,而富碘地區的攝碘率的正常值是低的;甲亢病人攝碘率是升高的,甲減病人攝碘率降低。甲狀腺攝碘率受飲食碘量的影響,美國60年代每人平均碘攝入量為100~200微克/天,甲狀腺24小時攝碘率為40%~50%;90年代每人平均碘攝入量增為240~740微克/天,甲狀腺24小時攝碘率降為8%~30%。
進入血液內的碘主要從腎髒排出,尿碘占排出碘的85%,糞便碘占排出碘的10%,很少部分(5%)從汗液排出。人體每日至少需要碘60~100微克,由於烹調和儲藏的丟失,碘的供應量應為需要量的2倍,所以正常成人每天需碘100~200微克。美國國家科學院糧食營養局建議碘的攝入量為:成人150微克/天,嬰幼兒120微克/天,孕婦為175微克/天,哺乳婦女為200微克/天。
碘在細胞外液的濃度為0.47微摩爾/升,細胞外液25升共含碘150微克。甲狀腺主動濃集碘,24小時攝取碘115微克,其中75微克被用來合成甲狀腺激素,其餘的碘釋放入細胞外液。甲狀腺腺體內有機碘庫很大,約8~10毫克,足夠機體用3~4個月。血液內甲狀腺激素(T4,T3)的碘量600微克,每天有75微克甲狀腺激素的碘經周圍代謝,其中60微克碘進入碘池被再利用,15微克碘從糞便排出。乳汁也是機體丟失碘的一個途徑,乳汁含無機碘為血漿的20倍。正常人體含碘約50毫克,其中甲狀腺含10毫克,肌肉含25毫克,皮膚含5毫克,骨骼含3毫克,重量占體重1/2000的甲狀腺卻含人體總碘量1/5。甲狀腺是碘代謝的主要場所,也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唯一腺體。甲狀腺對碘有攝取、濃集,合成、儲備和分泌甲狀腺激素的功能。
碘是人體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必需原料。流行病學資料表明,某個地區人群的尿碘少於每升50微克時,則會出現地方性甲狀腺腫,當少於每升20微克時,幾乎肯定會出現地方性克汀病。由於碘主要從尿排出,因此尿碘基本上反映了碘的攝入量。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於1989年在日內瓦組織專家修訂標準,將尿碘低限由50微克/升提高到100微克/升。
86碘在人體的運轉
甲狀腺濾泡上皮將碘從低濃度向高濃度濃集,是依賴NA+-K+-ATP酶作用的。甲狀腺內碘的濃度是血漿的30~50倍,明顯受促甲狀腺激素(TSH)和甲狀腺受體刺激抗體(TRAB)刺激,受高氯酸根離子(CLO4-)、硫代氰酸根離子(SCN-)、硝酸根離子(NO3-)、碲酸根離子(TCO4-)和溴離子(BR-)抑製。甲狀腺細胞的蛋白質有吸附和濃聚碘化物的能力,碘化物與蛋白質結合較鬆弛,易被氰酸根離子,過氯酸鹽所取代。在某些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激素合成酶的先天性缺陷、慢甲炎、服用抗甲狀腺藥物及甲狀腺內無機碘過多時,甲狀腺內碘有機化受阻,臨床上過氯酸鉀排泌試驗呈陽性。
胃黏膜的壁細胞、乳腺的腺上皮、唾液腺和脈絡叢也能濃集碘。在進化過程中,它們也屬於內胚層腺體,但它們不能合成甲狀腺激素,它們含碘化物的濃度大於血漿的5~40倍。我們還可以通過測定唾液中碘濃度,間接了解甲狀腺濃集碘的功能。
甲狀腺合成甲狀腺激素的碘除從食物與飲水得到外,還可吸收利用重新進入血循環的甲狀腺激素代謝脫碘後的碘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