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年12月,戒日王在他的國都曲女城舉行了5年一度的無遮大會。參加會議的有印度18個國家的國王,熟悉佛教教義的3000多僧人,那爛陀寺的1000多僧人,還有很多其他方麵人士。這是印度文化史上一次有名的盛會。
一天,有個婆羅門教徒,寫了40條經文,掛在那爛陀寺門口,高傲地宣稱:“如果有人能破我一條,我甘願把頭砍下來認輸。”幾天過去了,沒有一個人敢和他辯論。
這時,戒日王請求玄奘出來駁斥那個異教徒。玄奘叫人把寺院門口所掛的40條經文取下來,請戒賢法師等做見證人,把那個婆羅門教徒駁得啞口無言,隻好低頭認輸,請求履行前言。
玄奘笑著說:“佛門弟子是不殺人的。你就留在我身邊做雜務吧!”這個婆羅門教徒高興地順從了玄奘。
經過這件事,大家一致推舉玄奘為論主,即主講人。玄奘在大會上宣講了他的佛學論文,並由人抄寫一本,懸掛在會場門口,供大家討論。會議開了18天,無一人提出疑問。對玄奘都很佩服,公認他是第一流的佛學學者、大師,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
散會那天,按照印度的傳統,戒日王請玄奘騎上裝飾華麗的大象遊行一周,表示對他的尊敬。從此,唐僧玄奘的名聲傳遍了印度。
玄奘在會後準備歸國。消傳開以後,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也表示,隻要他留在印度,要為他造100座寺院,這些優厚待遇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
645年,50歲的玄奘帶著600多部佛經,回到了闊別10多年的長安,人們歡迎他的歸來。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
此後,玄奘譯出多卷佛經,其中包括他自己口述、由弟子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在這本書裏,他把親自到過的100多個國家和聽到過的28個國家的地理情況、風俗習慣記載下來,成為重要的曆史和地理著作。玄奘一生共譯佛教經論75部1335卷,無論是翻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空前的。
玄奘回國後,和印度名僧一直保持著聯係,中印度摩珂菩提寺的智光、慧天等曾經致信玄奘,稱他為“摩珂支那國於無量經律論妙盡精微木叉阿遮利耶”,間謂“善解諸經律論的中國大師”。
由於玄奘取經這件事本身帶有傳奇色彩,後來,在民間流傳了許多關於唐僧取經的神話,說他取經路上,遇到許多妖魔精怪,這當然是虛構出來的。比如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裏麵的故事,跟真正的玄奘取經事跡已經離得很遠了。
千百年來,玄奘曆盡千辛萬苦,舍身求法的精神,孜孜不倦為中外文化交流獻身的精神,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敬和傳頌。
鑒真百折不撓東渡日本
唐代域外求經的佛教人物除了玄奘外,鑒真法師數次東渡日本,其所體現的既定目標,堅定信仰,一往無前,百折不撓,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同樣詮釋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理想。
鑒真,俗姓淳於,唐代揚州人。鑒真14歲時,有一次他隨父親到大雲寺拜佛,為佛像莊重、慈祥的造型所感動,隨即向父親提出要求出家為僧。
父親見他心誠誌堅,在征得智滿禪師的同意後,鑒真在大雲寺出了家,從著名僧人道岸禪師受戒。從此鑒真成了他的法名。
鑒真剛剛遁入空門時,寺裏的住持讓他做個誰都不願做的行腳僧。每天他都很勤奮地做著住持交給他的工作,已經兩年了他每天如此,從來沒有一次讓住持對他的工作覺得不滿意。
但鑒真一直想不明白,認為自己很委屈,覺得住持分配得一點都不公平。
有一天,已日上三竿了,鑒真依舊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開鑒真的房門,隻見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瓦鞋。住持很奇怪,於是叫醒鑒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麼一堆破瓦鞋幹什麼?”
鑒真打了個哈欠說:“別人一年都穿不破一雙瓦鞋,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的鞋子。”
住持一聽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說:“昨天夜裏剛落了一場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黃土坡,由於剛下過雨,路麵泥濘不堪。住持拍著鑒真的肩膀說:“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鑒真回答說:“當然想做光大佛法的名僧。”
住持撚須一笑接著問:“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
鑒真說:“當然。”
住持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十分不解地說:“我每天走的路都是又幹又硬,哪裏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住持又笑笑說:“今天再在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
鑒真說:“當然能了。”
住持笑著沒有再說話,隻是看著鑒真。鑒真愣了一下,然後馬上明白了住持的教誨,開悟了。
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後,鑒真隨道岸禪師來到佛教最盛的洛陽、長安遊學。22歲時,在長安名刹實際寺從高僧弘景,順利地通過了具足戒。
鑒真在文綱、道岸、弘景等律宗傳人的影響下,對戒律的研究逐漸精熟並開始講佛布道。他以青年人特有的熱情,巡遊佛跡,苦讀《四分律行事鈔》、《四分律疏》等經典,並先後從西京禪定寺義威、西明寺遠智、東京授記寺金修、慧策、西京觀音寺大亮聽講《律鈔》等。
由於鑒真聰明好學,矢誌不移,很快成為文綱、道岸、弘景之後律宗的後起之秀。在西京學習時,鑒真不僅融合佛教各家如法相、天台等宗所長,形成了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且對其他方麵的知識也廣泛涉獵和研究。
713年,26歲的鑒真回到揚州,為大明寺的大師。他從事佛事活動,由於學識和道德高尚,聲名與日俱增,以至於成為這一地區的佛教“宗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