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這首詞既表現了詩人躍馬揚鞭、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也抒發了他要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誌向,愛國激情,慷慨激昂。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此篇構思奇拔,蹊徑獨辟,情韻兼勝,境界壯美,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曆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軾詞作清雄曠達的風格。
詩詞文賦造就了蘇軾的偉大,也帶來了災禍。1079年,蘇軾剛調任湖州不久就因“烏台詩案”再次被貶黃州。
在當時,蘇軾因為反對新法,並在自己的詩文中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由於他當時是文壇的領袖,可以任由詩詞在社會上傳播,這對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宋神宗的默許下,蘇軾被抓進烏台,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寫的詩的由來和詞句中典故的出處。而蘇軾對大部分指控並不掩飾,都坦白承認在詩中批評新政。
由於北宋時期當時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蘇軾免於一死,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麵對新的打擊,如何平衡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觀中的矛盾呢?蘇軾開始以超然的態度重新審視現實和自己。
蘇軾雖然在政治上屢受挫折,但卻始終沒有走向消極頹廢。在困頓的黃州期間,他不僅沒有忘記承擔人生的責任和義務,而且適時地調整了生活方式,成功地實現了人生價值,人生追求的蛻變。
在黃州期間,剛開始時由於政治上的失意,蘇軾的心靈受到極大創傷,對官場產生了厭倦情緒。他感到苦悶,失意,找不到出路,他開始逃避現實。這種心態流露在他的許多詩文當中。
他在《初到黃州》中寫道: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隻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在這首詩中,詩人自嘲之意溢於言表,他因自己的獲罪而對仕途失去了信心,進而產生了歸隱之念。深受《莊子》影響,而且喜好和僧道來往的蘇軾,開始全身心的投入禪道。
蘇軾在與僧道友人的交往中,思想得到了清靜。在貶謫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借佛門清靜地來排遣自己政治上的苦悶,修養性情。蘇軾所追求的正是老莊所提倡的隨緣自足,超然物外。
佛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修複了他心靈上的創傷,使他以更充沛的精力,更深刻的思索來認識人生的意義。
與此同時,蘇軾少年時所受的教育,儒家深厚的思想修養,仍然使他在貶謫之地心係國家。盡管他想獲得解脫,但由於他所受到的深厚的儒家思想教育,他無法棄國家民族於不顧,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為國盡忠、為國效力。
蘇軾一貶再貶,他的精神始終沒有頹廢,更與他開闊的胸襟,深厚的修養分不開。特別是在黃州與下層人民親密接觸以後,他更多地了解了民生疾苦,對人民的苦痛有切膚的感受。
蘇軾曾經在《前赤壁賦》中這樣寫道:“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雖然“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心曠神怡,然而,蘇軾畢竟是蘇軾,他怎能忘卻人世的苦惱,怎能忽略曹孟德當年“破荊州,下江陵,舳艫千裏,旌旗蔽空”,“固一世之雄”的威風?這是一顆熾熱的心,在為國家、為人民,也為自己的雄心壯誌而流淚和滴血。正是在這樣的思想的支配下,蘇軾以超乎尋常的熱情去關注社會問題。
如當他聽說黃鄂間農民因貧窮而溺嬰的消息後,“聞之酸辛,為食不下”,連忙寫信給朱壽昌太守要求革除陋習;當地瘟疫流行,他又向巢穀苦求聖散子藥方,“合此藥散之,所活不可勝數”,他以自己的寬厚、仁愛,博得了黃州人民永久的懷念。
這一時期,佛老思想和儒家的勤政愛民主張在蘇軾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這種思想的矛盾可以從他的多部作品中找到痕跡。
比如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詞中既有對曆史人物的懷念,又抒發了自己的報國之誌,同時流露出功業難成的惆悵。全詞即景抒情,懷古傷今,詠史寫人,蒼涼悲壯、氣勢磅礴,卓然成為開“豪放”一派詞風的“千古絕唱”。
黃州謫居時期,是蘇軾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重大轉變時期。他的人生追求得到了實現,不僅創作到了輝煌時期,人格精神也得到了升華,既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追求,既超然物外而又自強不息。
蘇軾人生追求的實現,源於他在不斷克服人生坎坷與磨難中形成的自強不息的品質,以及寧願忍受苦難,甘當黃州貶官而不忘忠君愛國憂民的厚德載物的胸懷。
蘇軾曾經在《晁錯論》中說過,“古人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讀懂了蘇軾,就讀懂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