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1 / 3)

第二十一章

管仲之器小哉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②,官事不攝③,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④;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⑤。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釋】

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齊國人,齊桓公的宰相,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的霸主。

②三歸:相傳是三處藏錢幣的府庫。

③攝:兼任。

④樹塞門:樹,樹立。塞門,在大門口築的一道短牆,以別內外,相當於屏風、照壁等。

⑤反坫:古代君主招待別國國君時,放置獻過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解釋】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裏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麼談得上節儉呢?”

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土台,管仲也有這樣的土台。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故事】

管仲智過鬼泣穀救燕

管仲是齊國的相國,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一次,山戎民族出兵攻打燕國,燕國君主親率兩萬將士出戰,在一個叫鬼泣穀的地方中了埋伏,隻逃出千餘人。燕國急派使者向齊國求援,齊桓公統率五萬大軍開向燕國,眼看著就殺到了燕國兩萬大軍葬身的鬼泣穀。

管仲在路上早就想出了過鬼泣穀的計謀,第二天天剛亮,一輛輛戰車向鬼泣穀駛去。這時,山戎令支國首領密盧舉著“令”字小黃旗,站在鬼泣穀的山頭,一見齊軍,就一揮小黃旗,猛然間,箭、石齊下,有的擊中齊軍將士,有的砸向戰車。

密盧揮動狼牙棒,率兵從山上衝下來,舉起狼牙棒對著齊將的頭部狠擊一棒。“咚”一聲,把齊將的頭盔打掉了。定睛一看,原來被打掉頭盔的卻是披著衣甲的樹樁。密盧知道中計,大驚失色。

此刻,鼓聲大作,隻見齊國驍將王子成父和趙川率兵直撲過來,戰車後數十枚箭齊發。密盧慘叫倒地。他手下一員大將衝進重圍,把負傷的密盧搶了回去,往山戎的另一部落孤竹國逃去。就這樣,管仲智過鬼泣穀,解了燕國之圍。

範仲淹教子勤儉持家

勤儉廉政是克己奉公的具體體現之一。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範仲淹的勤儉廉政思想,不僅在於“憂樂觀”是他的價值核心,更以教子勤儉持家垂範後世。

範仲淹,蘇州吳縣人。他小的時候,家境非常貧苦,10多歲才上學,讀書很專心。年輕時就有遠大的誌向,常常把治理國家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他發奮苦讀,有時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臉。為了節省開支,他常常自己煮些粥,等它凝成凍子以後,用刀劃成4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這就是一天的主食。

範仲淹後來到應天府南都學舍求學,同窗好友看他生活很清苦,就從家拿來許多好吃的東西,幾天後好友發現這些好吃的他一點也沒動,就非常生氣。範仲淹卻說:“我多年吃粥成了習慣,如果驟然吃起這麼好的美味佳肴來,恐怕以後就再也不想喝粥了。”

就這樣,範仲淹曆經艱苦,刻苦學習,最後官至參知政事,但在他的生活中始終保持勤儉的作風。

範仲淹身為朝廷要員,卻不忘家教,對孩子們要求得非常嚴格。

八月中秋的一個晚上,範仲淹的小兒子範純粹問:“爹,今天過節,咱們家怎麼不吃好的呀!”

範純仁對弟弟小聲說:“弟弟,爹爹有規矩,咱家不來重要客人,是不吃好東西的。”

範仲淹看著剛滿5歲的小兒子範純粹,感慨地說:“哎,我小時候,你們的奶奶領著我逃難到了山東。後來上學,因為家裏窮,每天隻能喝兩頓稀粥。剛開始做官的年月裏,我的俸祿少,盡管我和你們的母親省吃儉用,也沒讓你奶奶吃過什麼好東西。後來我的俸祿多了,你們的奶奶又早早地離開了人間。你們的奶奶真是苦了一輩子呀!”

說到這裏,範仲淹的心裏很難過。他看著孩子們,除了範純粹仰著小臉聽父親說話,範純仁、範純禮都低著頭,顯出十分悲痛的樣子。

範仲淹接著說:“可是,你們兄弟幾個,從小就沒有吃過苦。現在我最擔心的是,你們會不會丟掉咱們範家勤儉的家風。”

幾個孩子聽了這話,都低頭思索,默默無語。也許就在此刻,“勤儉家風”的概念已經銘記在他們的腦海。

範純仁娶妻時,心想,結婚是大事,況且父親又是個大官,會有多少人要來賀喜。但如果大操大辦,父親能同意嗎?於是,他把打算購買的許多貴重物品,列了一張清單,請求父親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