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2 / 3)

蕭公子聽了,心下有些慚愧。

這時,就聽王安石說:“說得好!既然這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把這殘餅吃了吧!”說完,從桌上拾起幾塊餅渣,吃了起來。

蕭公子一看,頓覺汗顏,趕快俯身攢起餅渣,把它吃下去了。這頓飯,他算是上了一堂道德教育課,也確實受益匪淺。

王安石倡節儉食殘餅的事,一時被傳為佳話。

蘇軾的節儉自律作風

蘇軾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他21歲中進士,做了40年官,有得意之時,也有被貶的不幸遭遇。不管是處於逆境還是順境,他都節儉自律,極力反對奢侈。

蘇軾認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注意節約,“每天吃三白飯”,對身體和事業都有好處。

一天,蘇軾和史學家劉貢父一起閑聊,聊到了醫藥衛生和保健養生。劉貢父問蘇軾什麼東西最好吃,蘇東坡毫不猶豫地說:“我和弟弟在京城學習經義對策、準備應試時,每天吃三白飯,吃得津津有味,不相信人間會有更好吃的美味。”

劉貢父問:“什麼三白飯?我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啊?”

蘇軾笑了笑,答道:“其實平常得很,隻不過你可能沒有嚐過。”

劉貢父說:“不會的。好吃的雞鴨魚肉、海參魷魚,家常的白米、高粱、玉米麵,我什麼沒吃過?可就是沒嚐過什麼三白飯四白菜。”

蘇軾說:“就是一撮白鹽,一碟白蘿卜,一碗白米飯,這不就是‘三白’飯嗎?”

劉貢父聽了哈哈大笑,然後說:“原來就是這玩意兒啊!”

“是啊!”蘇軾有些感慨,就在知心朋友麵前,講起當時吃三白飯的情形,“我們兄弟父子三人進京考試,時間不短,耗費很大。當時家境不甚寬裕,所帶銀兩不是很多,不敢大手大腳花錢。第一次參考,考中考不中,心中沒數。要是考不中,留在京城繼續攻讀,消費是個無底洞,就是回家讀書,下次再來考試,開支也不是個小數目。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敢像那些富家子弟那樣講究,隻能省吃儉用。”

劉貢父寬慰蘇軾說:“不過,這樣也好。窮則思變,嚐過窮日子的滋味,更能發奮學習。你看你們父子三人今天不都脫穎而出,成了名人了嗎?”

這次聚會過了很久,有一天,劉貢父寫請帖給蘇軾,邀他到家裏吃“皛飯”。

蘇軾對人說:“劉貢父讀書很多,他的這個‘皛飯’,一定是有來由的。”

等蘇軾到了劉貢父家吃飯時,發現桌上隻有鹽、蘿卜和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是劉貢父用三個“白”字開的玩笑,不禁微微一笑,便大吃起來。

吃完飯,蘇軾告辭出來,臨上馬時對劉貢父說:“明天到我家,我準備用‘毳飯’款待你。”

劉貢父擔心被蘇軾戲弄,但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麼,第二天便如約前往。

兩人談了很久,早過了吃飯時間,劉貢父肚子餓得“咕咕”叫,便問蘇軾為啥還不開飯。蘇軾說:“再等一會兒。”像這樣好幾次,蘇東坡的回答老是這句話。

最後,劉貢父說:“餓得受不了啦!再不開飯,我可要走了。”

蘇軾這才慢吞吞地說:“鹽也毛,蘿卜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

劉貢父捧腹大笑,說:“本來我就知道你一定會報昨天的一箭之仇,但萬萬沒想到這一點!”

玩笑過後,蘇軾傳話擺飯,果然也是白鹽、白蘿卜、白米飯。兩人一直吃到傍晚,劉貢父才回家。由此可見,文人之間的戲謔有時是很有趣的,但其中往往體現了他們真實的內心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