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蘇軾多年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所以當他被貶官降職來到偏遠的黃州時,也沒有被窮困窘迫所嚇倒。
貶官沒有足夠的錢,當然就沒有足夠的口糧,怎麼辦?蘇軾的決定同樣瀟灑:脫下文人的長袍,穿上農夫的短打,自己動手,開荒種地。經過多方申請,當地衙門批給蘇軾一塊3.3公頃畝的廢棄坡地。
這塊3.3公頃畝的貧地正好位於黃州城東門外,於是蘇軾幹脆給這塊地取名“東坡”,並自稱“東坡居士”。蘇東坡這個名號就是這麼來的,它在民間的影響可要比蘇軾這個名字大多了!
在一般文人看來,開荒種地本來就不是什麼體麵事,一塊廢棄的地,偏偏稱作什麼“東坡”!一介犯官,被貶偏僻之地,窮困潦倒,卻還要自稱什麼“居士”!其實,這恰恰就是蘇東坡的與眾不同之處。
誰說文人不能種地?誰說種地的人就不能自稱居士?沒有飯吃,就得種地,收割莊稼,就有飯吃,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多少所謂的文人卻不明白,也不願意明白。
“居士”的本意是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但“東坡居士”這個稱謂顯然超越了本意的內涵,擁有更豐富的魅力。
黃州的蘇東坡,是個平凡的養家糊口的勞動者,是個善於在勞動中尋找審美趣味的文人,也是個勇於在苦難中擺脫心靈枷鎖的哲人。黃州的蘇東坡,在後代的眼中雅俗共賞,贏得了農夫與士大夫的共同讚許,而“東坡”也成為他在黃州的第一個重要象征。
為了度過困境,蘇東坡將已經降低的薪俸精打細算,計劃開支。這個辦法是:將收入分為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又分成30小份,每日用一小份。又把分好的這些錢裝在口袋裏掛在房梁上,以後每日清晨取下一包。取下這包錢再計劃一下,先買急需的,能省就省。一天下來決不超支。每日剩下的錢他又裝入另備的一隻竹筒裏,以備緊急事件時再用。
蘇軾在身居高官的時候,也不忘節約儉樸。他給自己規定:每頓飯隻能是一飯一菜。若來了客人,也隻許加兩個菜。如果親朋請他去做客,他也事先告知對方,不要鋪張,不然他就拒絕入席。
有一次,蘇軾的一位好友從遠地來看他,多年不見,分外親熱。好友請他去敘舊,蘇軾推辭不過,再三叮囑好友按老規矩,不可鋪張。友人連連答應。
第二天,蘇軾按約赴宴。當他來到友人家中一看,大吃一驚。原來,友人覺得多年不見,今日宴請蘇軾,理應豐盛一些,而在蘇軾看來,卻是過於奢華排場了。
蘇軾皺皺眉頭,說:“我們有約在先,現在怎麼還這樣鋪張。”
友人一再解釋說:“按我原意,比這還要豐盛,已經按兄長之意減去了一半。”
蘇軾搖搖頭,說:“你還是不了解我呀,我不是僅嘴上說說而已,而是從心眼兒裏反對浪費的。請你撤去多餘菜飯,夠我兩人食用即可,不然,我就要告辭了。”
友人點點頭,心裏頓時升起敬佩之情,說:“好吧,就按你的意思辦。”
仆人撤去了一大半,僅剩下4個盤子一壺酒。
蘇軾笑著說:“這不是很好嘛!”然後和友人舉起酒杯,熱情地敘談起來。
蘇軾走後,他的朋友感慨地說:“當年他遭難時,生活很節儉。沒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後,還這樣節儉。”
節儉的意義是當用則用,當省則省。換句話說,就是省用得當。在這一點上,蘇軾,“東坡居士”,給世人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