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2 / 3)

周公所製的禮,集中體現在“五經”之一的《周禮》中。《周禮》,又稱《周官》,有時也稱《周官禮》,是一部通過官製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

它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製,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製度,無所不包。堪稱“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西周時期的禮法相傳是相關政治準則、道德規範和各項典章製度的總稱。周公規定了國都地點的選擇、王畿和九畿的分布、地方居民組織,體現了古代陰陽五行思想,顯示了相當成熟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運籌智慧。

周公規定貴族飲宴列鼎的數量和肉食種類:王九鼎包括牛、羊、乳豬、幹魚、幹肉、牲肚、豬肉、鮮魚、鮮肉幹; 諸侯七鼎包括牛、羊、乳豬、幹魚、幹肉、牲肚、豬肉;卿大夫五鼎包括羊、乳豬、幹魚、幹肉、牲肚;士三鼎包括乳豬、幹魚、幹肉。

樂舞數量也有差異。這些製度自製定後,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權懲罰違禮的貴族。周公的禮樂製度還包括“爵諡”製、“法”製、“嫡長子繼承”製和“樂”製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製。

周公對夏殷曆史是了如指掌的,當時沒有嚴密的繼承製,所以他不能不考慮商代滅亡的經驗教訓。

殷的傳弟和傳子的並存,曾導致了“九世之亂”。傳弟終究還要傳子,這本來是生物的規律。

傳子和傳弟有傳長、傳幼和傳賢的矛盾。傳弟更有個傳弟之子和傳兄之子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導致王室紛爭,王室紛爭又會導致王權衰落。

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朝廷、小宗與大宗的關係。

自周公以後,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除去周孝王外直至周幽王都是傳子的,這不是偶然的,這種製度即嫡長子繼承製的確立應歸功於周公。

嫡長子繼承製確立以後,隻有嫡長子有繼承權,這樣就經法律上免除了嫡子以外的旁支兄弟爭奪王位,起到穩定和鞏固管理秩序的作用。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製的核心內容。

周公還製定了一係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製度,以調整朝廷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朝廷政權的管理。

周公所製定的“禮”,是維護管理者等級製度的政治準則、道德規範和各項典章製度的總稱,後來發展為區分貴賤尊卑的等級教條。“樂”則是配合各貴族進行禮儀活動而製作的舞樂。舞樂的規模,必須同享受的級別保持一致。

“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是鞏固內部團結的兩方麵。“禮”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分,即宗法製,進一步講是繼承製的確立。

周公把宗法製和政治製度結合起來,創立了一套完備地服務於奴隸製的上層建築。

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諸侯對周天子來說是小宗。這些諸侯在自己封國內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這樣組成一個寶塔形結構,它的頂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諸侯,目的之一是要組成這個以血緣紐帶結合起來的政權結構,比殷代的聯盟形式前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