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3 / 3)

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對異姓諸侯則視為甥舅關係。血緣婚姻關係組成了周代人的管理係統。這在當時的具體條件下,形成一種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層次分明的政權機構,一種遠比殷人的管理更為進步的機構。

由宗法製必然推演出維護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諸侯卑的等級森嚴的禮法。這種禮法是隸屬關係的外在化。反過來它又起到鞏固宗法製的作用,其目的是維護父權製,維護周天子的權力,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的具體規定,便視為非禮、僭越,就要受到懲罰。

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則必以土地國有為前提。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的時代,這並非虛構。由此引申出來的“田裏不鬻”,土地不許買賣等,出自周公之手。

西周時期盛行一種明堂製度。所謂明堂,是周天子祭祀上帝、文王及舉行各種大典時使用的建築物。西周明堂一般建於國都的近郊,有9室12堂,以茅草覆蓋屋頂,上圓下方,以水環繞於四周。明堂製在秦代時廢除不用,兩漢時期再度興起,並被後來的曆代沿襲。

西周時期沿襲了商代的祭祀傳統,但其中包括的神秘色彩已非常淡薄。西周時期的祭祀對象分天神、地祇、人鬼3類。天神主要有天帝、日月星辰、司命、風師、雨師等;地祇有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等;人鬼專指祖先而言。

西周時期的禮法在服飾方麵也有體現。西周時期沿用商代的上衣下裳之製,但材料和手工比商代時更精細講究,不同等級之間的差異也更顯著。周代人也有將上衣與下裳連為一體的稱為“深衣”。周代人衣服上常佩戴各種飾物。

據記載,西周時期貴族的衣服以毛、絲、帛、裘等為原料製成,配以各種玉飾,舒適而美觀。平民的衣服則往往以麻、葛、粗毛等製成,式樣短小,便於勞作。周王和貴族的頭頂戴冕,士人戴冠,則平民隻準戴巾。

總之,周公製禮作樂涉及當時社會的方方麵麵,一方麵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加以係統化;另一方麵也是周代人具體實踐的總結。西周的禮樂製度,形成了西周時期特色的禮樂文化與禮樂文明,對後來曆代文化都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孔母教子禮儀音律

顏徵在,是孔子的母親。她重視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培育出“孔聖人”,故世人稱她為“聖母”。

孔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她認為:一棵樹,幼小時易調直扶正。若長成歪樹後,再修剪就不易了。對孩子也應如此,要進行早教。

在孔子還是個不懂事的孩童時, 孔母就為他買了很多樂器。有時自己為孩子吹彈,有時請人為孔子演奏,有時讓孩子自己任意玩弄。

鄰裏不解,問:“叫孩子玩樂器為何?”孔母答:“無規矩不成方圓。做人、辦事要講規矩。無章法,演奏不出動聽的樂曲,讓孩子懂些禮儀音律,對他日後成長大有益處。”

孔子在母親的教育下,很小就會吹拉彈唱,懂得禮儀規矩。透過學習演奏樂器,孔子漸漸懂得了音與音之間的規律,悟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禮儀的啟示下,孔子逐漸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規範了君臣、臣民、父子、夫妻各種關係。孔子成了儒家思想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