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孔子踐行以禮問禮
自從周公製禮作樂以來,禮樂文化的一切重要方麵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而被打上了文明社會的印記。這種新的文明模式,不僅是對夏商時期文化的改造,而且對整個華夏文明的發展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至春秋戰國時期,古代社會經曆了第一次社會轉型和文化重構。由於社會的巨大變革,周公製定的典章製度被破壞,當時的社會現實是“禮崩樂壞”。在這樣一種曆史條件下,似乎更需要另一個大賢的出現。於是,一個影響了我國曆史數千年的聖人誕生了。這個聖人就是孔子。
自古聖人多磨難。孔子3歲喪父,17歲喪母。他在15歲時就立下“誌於學”的宏願,學無常師,勤學好問。
孔子10多歲時,一有機會就進入魯國太廟,悉心研究太廟收藏的典籍和禮器。
這一天,孔子又早早起床,洗漱正冠,虔心靜舉,來到太廟。古代開國之君稱“太祖”,太祖之廟稱為“太廟”。魯國是周公封地,魯國太廟就是周公之廟。
孔子一生敬仰周公,對周公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立國的事已經非常熟悉了。進入莊嚴高大的魯國太廟,麵對周公塑像,他也跟著大人們那樣,行三跪九拜之禮。孔子在太廟看到各種各樣的祭器,如鼎、鬲、爵、觚、壺等,一一詢問用途。
大祭儀式開始,鼓樂齊鳴,人頭攢動,太廟裏香煙繚繞,一會兒上豬牛羊,一會兒獻爵,一會兒奠帛,一會兒讀祝,一會兒叩拜。人們做一件,孔子就問一件。
魯城的人對祭祀大禮都熟悉,有人問孔子為何要處處問個詳盡,年幼的孔子這樣回答說:“勤於求教,不恥下問,這本身就是知禮,我這是以禮問禮!”
公元前535年,孔子17歲,這一年孔母顏徵在去世。在孔子守孝期間,魯國公族大夫孟鼇子病重,不到一天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孟懿子遵照父親的遺願,去找孔子學禮,還邀請南宮適同行。南宮適是孟懿子兄長,因為賢德,孟鼇子賜他南宮之姓,名適,一名韜,字子容,後諡敬叔。
南宮適與孔子誌同道合,交往甚密,見孟懿子相邀自然高興,隻是顧慮孔子在服孝期間拜師恐怕不合禮儀,心裏有些猶豫。
孟懿子說:“禮在任何時候都是通行的,如果不合禮儀,孔子自然會告訴我們,我們去和他見見麵也是好的。”
於是兩人來到防山。
孔子見到他們後,以喪禮迎接,讓入墓廬中,三人坐定。
南宮適說:“令堂仙逝數月,我等前來看望你,希望節哀順便!”
孔子說:“謝謝兩位!”
孟懿子說:“我們這次前來,不知是否合乎禮儀?”
孔子說:“人情尚在,當合禮儀。”
南宮適說:“此次前來,一來看望你,二來遵家父遺訓,向先生請教禮儀,望不吝賜教。”
孟懿子接著又說道:“你我都在服喪期間,我來學禮,不知是否合禮?”
孔子回答說:“守孝,本身就是尊禮,議論禮也是尊禮,沒有關係的。”
孟懿子於是向孔子請教:“何謂禮?”
孔子回答:“所謂禮,就是把人的情和義充分展示出來。情,就是喜、怒、哀、懼、愛、惡、欲;義,就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柔、長惠、幼順、君仁、臣忠。講信修睦,就是情義,這些離開了禮都不能實現。”
孟懿子又問:“禮,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麵呢?”
孔子說:“在人的生活中無不體現著禮。所謂的六禮,七教,八政,都是禮。六禮,即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禮,士相見禮;七教,包括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的人際關係;八政,包括飲食習慣,衣服製度,技藝標準,器具品類,度,量,數目,規格等。”
春秋時期禮的形式很繁瑣,對於禮的內容與精神,孔子最後總結道:“禮有大,有小,有明顯,有隱微。所以大禮有三百,小禮有三千,但有一個基本的目的就是合乎人情。發乎情,止乎禮,就像進入房屋沒有不從門口進入的一樣。”
三人談禮,不知不覺已過數日。在那樣荒涼孤苦的日子裏,與良朋燈下夜話,孔子的思親之痛,暫時得到了緩解。南宮適在這裏拜孔子為師。孔子見他品德高尚,潔身自好,就把侄女嫁給了他。後來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準備去周的京都洛邑尋訪老子,並讓南宮適同行。洛邑就是現在的洛陽。魯昭公聽說後欣然同意,並賜孔子車一乘,馬兩匹。經過5天的行程,兩人來到周都洛邑。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去世後諡號為聃,世稱“老聃”。老子通曉上下古今之事,晚年躬耕授徒,講道論德。他先任周王朝管理藏書的官員,後來又做了柱下史,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禦史。
老子對孔子帶弟子來訪,非常高興,忙令童子將道路打掃幹淨,親自迎接孔子。
孔子見到老子,恭敬地行見麵禮,雙手捧著大雁獻給老子,以表示對老子的敬意。孔子說:“丘久慕先生博古通今,專程和子容前來求教。敢問先生,為何今日禮儀不及古代禮儀呢?”
老子歎息地說:“這是和周朝王室政治衰微,諸侯各國相互爭霸分不開的,各諸侯國為了稱雄,不惜僭越禮製,已把周禮弄得不成樣子了!”
孔子再問:“請問周朝古禮的源流在哪裏呢?”
老子說:“講到周朝古禮,那是周公旦輔佐周武王和周成王時製定的。在西周極盛時期,各種禮製也很完備,上下遵守,誰也不敢僭越。但是,自東周以來,王道日漸衰微,古禮也就漸漸泯滅了!”
孔子又說道:“請教先生,周朝古禮有哪些主要方麵?”
老子說:“兩位要知古禮,我看耳聞不如目睹,若兩位願意的話,我當領兩位去看一看。”
老子引路走在前麵,就近先看明堂。
孔子在明堂前舉目四顧,隻見四麵大門上,畫著堯、舜、桀、紂的像。堯、舜的相貌和善魁梧,帶著興旺的神氣;桀、紂的相貌凶惡尖削,帶著頹廢的神情。還有周公像,成王圖,還有鼎銘盤銘,多得一時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