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明堂後,老子又引導他們去太廟,參觀各式祭器。太廟的祭器大大小小約有數十種,老子將各種祭器的名稱和用途都作了說明。
孔子走到右邊的石階前,看見一個製作大小與真人相同的金人,口上粘著三道封鎖,背上刻著很長的銘文。孔子將銘文從頭至尾詳讀了一遍,對南宮適說:“今天見了這三緘其口的金人,才知道做人不要多言,多言必敗;不要多事,多事多煩惱。”說完又隨著老子退出。
時已午後,老子相邀回家並盛情款待。進餐完畢大家又談到禮儀上來了。孔子說:“丘對於各種禮製,因為沒有名師指導,不能貫通,敢請先生明示!”
老子說:“國家的禮正,治國就有了準繩,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都是憑著正直的禮製在位,所以治國之道就興盛;而周幽王、周厲王不憑正直的禮製在位,所以他們招致禍殃。由此就可以看出,禮製關係到國家的治理興衰,因此不可等閑視之。要知道古代聖王是憑著天道來治理人情的,為了用敬奉鬼來教化百姓,便製定了郊社、饋奠、射饗等禮製。”
孔子聽到這裏插言問道:“曾經聽到郯子說,居家有禮則長幼分,閨門有禮則三族和,朝廷有禮則官爵尊,田獵有禮則戎事閑,軍旅有禮則武功成。如果這五者都無禮,其後果又是怎樣呢?”
老子回答說:“這五者如果失去禮的約束,就好像瞎子行路,失去了攙扶的人,又好像夜晚一個人坐在漆黑的室內,眼睛什麼都看不見,手足沒地方放,進退都很難。一旦失禮,就會居家長幼不分,閨門親族不和,官爵失去次序,政事無法施行,動靜失宜,其遺禍就真的不可收拾啊!”
大家都很高興,興致亦濃,不覺天近黃昏。南宮適提議明天再學習,孔子等告別老子回到館舍。
在周國待了數天,孔子向老子辭行。老子送孔子到當時的賓館之外,就說:“我沒有什麼好送你的,就送你幾句話吧,不要譏人之非,揚人之惡,不要自以為了不起。”老子的意思是禮待他人,禮待天下。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到了黃河的岸邊,看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勢如萬馬奔騰,聲如虎吼雷鳴。孔子佇立岸邊,不覺歎道:“一去不複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 日夜不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聞孔子此語,說道:“人生天地之間,是與天地一體。天地是自然之物,人生也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什麼值得悲歎的呢?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子解釋道:“我是憂慮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所以才有感歎啊!”
老子說:“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子說:“你何不學這水之大德呢?”
孔子說:“水有何德?”
老子說:“人的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水隨方就圓,隨遇而安,這就是它的柔德。人要如水,不能太硬,硬如利器傷人,不易化物。柔則處處感德,再無眾惡的喧鬧了。”
孔子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又有誰能與之相爭呢?這就是您所說的‘上善’。”
老子大加讚賞,點頭說:“汝可教也!你要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這就是效法水德。”
老子的水德其實涵蓋了謙德,即謙虛之禮。老子的觀點是人要表現柔弱,不要剛強,人要表現愚魯,不要聰明,應該無為、無和、為欲、清虛、自然等。總之,剛強的就容易折斷,柔弱的能夠保全。
孔子說:“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舍地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駛向歸程。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此去拜訪老子,您見到了嗎?”
孔子說:“見到了!”
弟子問:“老子是什麼樣?”
孔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捕獲它,會遊的可製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它是駕著風而飛騰升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他是我的老師啊!”
孔子從老子那裏大徹大悟,返回魯國後,從此更加身體力行,遵行周禮,宣揚周禮。他的學識更加淵博了,來投門下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了。
孔子行動遵循禮儀
孔子數次到太廟學習周禮,也幾次跟老子學禮學道,認為周禮是最能拯救世人的製度。於是,他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處處遵循周禮,力圖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人格完善的人。
孔子曾教導自己的兒子孔鯉要好好學禮。有一天,孔子看見兒子孔鯉從院子裏走過,就問他:“你學過禮儀了嗎?”
孔鯉回答說現在還沒有學呢!
孔子就說道:“如果不學好禮儀,在社會上就無法立足。”
孔子的這句話,可以看作是他所理解的“禮”的根本。他認為,隻有廣泛地學習文獻知識,又用禮來約束自己,就不至於離經叛道了。
他曾經說道:
詩歌讓我振奮,禮法使我立身,音樂陶冶使我修身養性,成就高尚人格。
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論語》、《呂氏春秋》等先秦史籍裏,記述了許多有關孔子依照禮行事的細節。
據《論語》記載,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坐席,先品嚐;國君賜給生肉,一定要煮熟敬奉祖先;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豢養著;陪國君進食,國君飯前祭祀神靈,孔子先替國君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