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孝行覽》記載,周文王很喜歡吃菖蒲醃的菜,成了一種嗜好。孔子聽說周文王有個這樣的嗜好也就吃它。盡管它的味道不好吃,以至於孔子在吃時連鼻梁都縮起來。這樣堅持了3年,後來終於習慣了。
其實,吃飯對於孔子而言,意義絕不僅僅是單純吃飯。吃飯成為他維護禮法的工作現場。為了弘揚禮法,糾正種種不合禮法的行為,孔子利用吃飯做了許多工作。吃飯成了他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課堂。
《呂氏春秋·審分覽》記載,在孔子周遊列國困於陳蔡之間的日子裏,有一天孔子晝寢,顏回去討米,討回來後煮飯。飯快要熟,孔子遠遠地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裏的飯吃,就裝作沒看見。不久,飯熟了,顏回請老師吃飯。孔子說:“剛才夢見我的父親,我要用飯來祭祀他。”
顏回說:“不行啊!剛才房上有灰塵掉進鍋裏麵,那些米我舍不得扔掉被我吃過了。這飯不能再用來祭祀了。”
原來如此!孔子不得不為他的誠實所感動。當時禮法規定,用來祭祀的飯菜,所有人都不能先動一筷子,必須等到祭祀結束人才能吃。
孔子說要進行祭祀,不過是想考驗一下顏回是否能坦率承認自己已經吃過了鍋裏的飯。如果顏回說“您要祭,我就給您把飯盛來讓您祭祀”,那麼,孔子就會把顏回當作反麵教材。
但是,顏回很誠實地說明自己吃過了,並且說明了自己為什麼吃的原因。因此,這堂課實際上使師生雙方都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記載,魯哀公賞賜孔子吃桃子,事先把黍子發給他,讓他用來擦桃子皮上的細毛。可是孔子卻先把黍子吃下去了,然後再吃桃子。旁邊的侍從看了都發笑。
魯哀公不得不告訴他,說:“黍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擦桃子的。”
孔子回答說:“我知道。可是黍是五穀之尊,祭祀的時候用它來做粢盛,桃子是瓜果中的下品,祭祀的時候根本輪不上。用五穀之尊來擦瓜果中的下品,上下錯位,有損於義,我怎麼能這樣做呢?”
《禮記·玉藻》記載,孔子在季氏家裏吃飯,既不行推辭之禮,也不按照次序吃,還沒有吃肉就吃水泡飯。
當時禮法規定,客人在吃飯前必須先行推辭之禮,即首先起身表示推辭,然後才可以坐下吃飯;開始吃飯時,則應當首先吃肉塊,然後依次順序吃其他食物,直至吃飽。吃飽之後,再行“飧禮”,即吃上三口水泡飯,表示用餐結束。孔子這樣做,實際上是在用行動批評季氏進食失禮。
《論語·鄉黨》記載:“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意思是說, 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國君來探視他,他無法起身穿朝服,這似乎對國君不尊重,有違於禮,於是孔子就把朝服蓋在身上。這件事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會失禮於國君。
《論語·鄉黨》記載,孔子主張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雖然是吃粗米飯蔬菜湯,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齋戒時那樣恭敬嚴肅。席子擺放不端正,不要坐。
在舉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本鄉的人們舉行迎神賽會驅疫逐鬼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立在東麵的台階上。孔子托別人代為問候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時,要躬身下拜,拜兩次,送走所托的人。
孔子認為,“禮”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那麼,日常行為必須依照禮的原則。這一方麵是孔子個人修養的具體反映,一方麵也是他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和仁德時所身體力行的。
孔子不僅自己踐行禮製,同時也提倡大家要學禮,並且把是否懂得禮儀作為選人用人的一個標準。他說道:
先學習禮樂,然後做官的,是庶民百姓;先當官,然後再學習禮樂的,是世襲的貴族子弟。要是我選用人,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麵,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裏,曾子從席子上站起來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孔子不僅要求弟子尊禮,對一國之君的禮儀活動也有深刻的認識。比如當時的魯定公曾經問孔子君臣之間相處如何做才好。
孔子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說,君主依照禮使用臣下,臣子盡忠侍奉君主。
孔子認為,居於上位的國君不能寬宏大量,禮儀活動不能恭敬嚴肅,參加喪禮不悲痛哀戚,這樣的情形我哪裏能看得下去呢?因此,禮是須臾不能離的。如果能夠用禮儀謙讓來治理國家的話,那還會有什麼困難呢?要是不能夠用禮儀謙讓來治理國家,那禮又有什麼意義呢?在上位的人依禮行事,老百姓就容易使喚了。
孔子認為,君王對禮的運用,以和合為可貴。先王治國之道的好處正是在這裏。小事大事都按這個原則去做。但也有不能這樣做的情況。隻知道要均衡而一味地求和合,不依禮來節製,也是不可行的。
君王尊禮重禮的結果是使人的言行規範,社會和諧穩定。那麼,不遵守禮的後果是什麼呢?換言之,不重視禮的結果會怎麼樣?孔子用一段話給予了明確的闡述。
他說:“恭敬而不循禮就會勞苦,謹慎而不循禮就會懦弱,勇敢而不循禮就會作亂,直率而不循禮就會尖刻傷人。因此,大家都要重視禮,依禮為人處世。”
總之,孔子時時處處以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行不逾禮。這完全是一組關於人在社會中交流時所需的素質教育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