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1 / 3)

第二十六章

裏仁為美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子曰:“裏①仁②為美。擇不處③仁,焉得知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⑤,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⑥仁,知者利⑦仁。”

【注釋】

①裏:居住。

②仁:仁德。

③處:住處。

④知:同“智”。

⑤約:本義為繩索,這裏是形容詞:窮困、貧困。

⑥安:這裏做動詞,安於、習慣於。

⑦利:使有利、有利於。

【解釋】

孔子說:“居於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麼能看得下去呢?”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有仁德的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隻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

【故事】

漢代禮學體係形成

經過西周時期近800年的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至漢代,經過了西漢時期叔孫通製禮、高堂生傳習《儀禮》、戴勝著述《禮記》,以及東漢時期經學家鄭玄注“三禮”,古代禮學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理論體係。

叔孫通是西漢初期儒家學者。漢高祖劉邦剛做皇帝時,就把製定宮廷禮儀的工作,交給了叔孫通。叔孫通向漢高祖建議,應該製定出符合大漢特色的禮儀來。在漢高祖的首肯下,叔孫通回到魯地,召集當地有學問,有名望的儒生30多人,來做他的顧問和助手。

當時有些儒生對叔孫通的行動態度持不同意見。當叔孫通在山東征召儒生為漢高祖製禮作樂時,有兩位儒生不願同行,指責叔孫通在天下初定時便製禮作樂,行為不合古義。

叔孫通取笑他們不通世務,他說:“你們眼光太短淺了,不能認清曆史形勢!”

回到長安後,叔孫通帶著30多位儒生,和他的100多位學生,在郊外開始了朝儀的演練。因為是在朝廷正式的場合使用這種禮節,所以簡稱為“朝儀”。

公元前200年,長樂宮落成,漢高祖首次使用叔孫通製定的宮廷禮儀進行新年朝會。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這次朝會:天亮時,由謁者掌禮,來訪者依次進入殿門。宮中設有車騎、步卒守衛,以及兵器、旗幟等。殿上傳言起駕,殿下郎中跟隨皇帝,數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將軍及其他軍官在西列隊,向東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東列隊,向西而立。

接待賓客的官吏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來賓上殿。於是皇帝乘輦出房,百官手執幟而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領600石薪金的吏員依次奉賀。這時,自諸侯王以下,人人無不肅然起敬。

禮成後開始酒會,宮內侍從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來賓尊卑依次敬酒。九觴酒後,謁者宣布罷酒。禦史在場內執法,見到不依禮儀的人便立刻把他帶走。整個酒會過程中都沒有人敢喧嘩失禮。

叔孫通製定的漢王朝的典禮製度實施之後,漢高祖非常高興,認為自己終於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之處。於是委任叔孫通為太常,並賞賜黃金250千克。隨叔孫通入京的儒生獲漢高祖封為郎,叔孫通把賞賜所得全數分贈隨行的儒生。

叔孫通的另一個貢獻就是勸漢高祖不要費長立幼。公元前195年,漢高祖打算讓趙王劉如意代替太子。後經叔孫通進諫規勸,漢高祖再沒有更換太子的想法了。

從當時的政治生態看,如果改立太子,劉如意在朝廷中根本沒有自己的根基。儒家曆來提倡“窮則獨善其身”,可是更講究“進而兼濟天下”。叔孫通不僅僅是“獨善其身”,而且是兼濟天下之人。

後來,漢代的儒生都稱讚叔孫通是個聖人。司馬遷則在《史記》中稱讚叔孫通為“漢家儒宗”。

高堂生也是西漢初期儒家學者,他所傳習的《儀禮》,在“三禮”中成書最早,而且首先取得經的地位,是禮的本經。

公元前136年,漢武帝初置五經博士,《儀禮》即居其一。據《史記》記載,西漢初最早傳授《儀禮》的是高堂生。《漢書·儒林傳》記載:“漢興……諸學多言禮,而高堂生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