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高堂生把《儀禮》傳給蕭奮,蕭奮傳給孟卿,孟卿傳給後蒼,後蒼傳給戴德、戴聖、慶普,這就是漢代的禮學的所謂“五傳弟子”。
關於《儀禮》一書的作者及其年代,自古以來就存在分歧。古文經學家認為是周公所作,今文經學家認為是孔子所作。孔子慨歎周室衰微,禮崩樂壞,一般認為以孔子作《儀禮》說比較合理。
《儀禮》作為一部上古的經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此書涉及麵廣,從冠婚饗射到朝聘喪葬,無所不備,猶如一幅古代社會生活的長卷,是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書中記載的古代宮室、車旗、服飾、飲食、喪葬之製,以及各種禮樂器的形製、組合方式等尤其詳盡,考古學家在研究上古遺址及出土器物時,每每要質正於《儀禮》。
《儀禮》是儒家經邦治國的煌煌大典之一,對我國文化影響非常深遠。從唐代的開元禮至宋代的《政和五禮新儀》、《大明集禮》,乃至《大清會典》,皇室主要成員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以及聘禮、覲禮等,都是以《儀禮》作為藍本,加以損益而成的。
《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85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至唐代隻剩下了39篇;戴聖選編的49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製、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內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曆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麵,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時期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時期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章製度的書,也是一部關於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等。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我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而,曆代為《禮記》作注釋的書很多。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立五經博士以倡經學之後,在政治和學術上都可以說是進入到了一個經學化的時代。兩漢經學的發展在曆經了長久的積累之後,至東漢末年出現了一位集大成式的人物,他就是鄭玄。
由於建立各種禮儀製度的實際需要,在兩漢經學之中,禮學的發展可以說是首當其衝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兩漢官方經學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禮學為基礎的禮儀製度的整合,而兩漢禮學的傳承和發展的集大成的結果,又是以鄭玄《三禮注》的出現為標誌的。
鄭玄通過以經解經、以史解經,以百家之說解經,為《周禮》、《儀禮》和《禮記》作注,在儀規之禮、製度之禮和觀念之禮方麵進行了詮釋和解說。
流傳至今的鄭玄的《三禮注》,是鄭學中最具代表性的傳世經注,既貼近於本經,又可以滿足後世對經典的認識和理解。對我國後世政治製度、社會思想、文化傳統、倫理觀念影響很大。
總之,經過漢代儒生的努力,漢代禮學已成體係,不僅幫助了當時人們對禮儀的理解,指導了人們如何以謙和之禮為人處世,同時,儒學之禮的立言立行之德,更是影響後世。
劉邦以禮相待酈食其
漢代禮學之所以大有建樹,與漢高祖劉邦有一定關係。事實上,劉邦的為人處世風格,對漢代禮儀文化建設產生了很大影響。
劉邦出身農民家庭,年輕時遊手好閑,文化底子薄不可否認。但到了晚年,他反躬自省,“追思昔所行,多不是”,於是諄諄告誡兒子們好好讀書。在這個思想轉變的過程中,不但有叔孫通為劉邦製定宮廷禮儀,在實用層麵上轉變了他對儒學的看法,也有在此之前的秦代末期風雲際會之時,“高陽酒徒”酈食其的一份功勞。
那是在秦代末年,劉邦和項羽兵分兩路進軍關中,楚懷王事先與他們約定,先進入鹹陽者為關中王。劉邦率領大軍直搗秦國國都的門戶函穀關。他途經位於現在的河南杞縣西邊的高陽,準備消滅駐紮在那裏的秦軍。
當時高陽有一個名叫酈食其的人,60多歲,酒量驚人。他天生喜好讀書,為人狂傲,放蕩不羈,家境貧寒,不得已在縣中謀了一個低賤的門吏。縣中很多人看不慣他,送他一個“狂生”的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