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1 / 3)

第二十八章

唯仁者能好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

子曰:“苟③誌④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⑤,是人之所欲⑥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注釋】

①好:喜愛的意思。

②惡:憎惡、討厭。

③苟:如果。

④誌:立定誌向。

⑤富與貴:富,財富。貴,身份高貴。

⑥欲:欲望,盼望,想要到。

【解釋】

孔子說:“隻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孔子說:“如果立誌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孔子說:“發財和顯貴是人們所盼望的,假如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是不會接受的。窮困和低賤是人們所厭惡的,假如不是通過正當的途徑拋棄它們,君子是不會拋棄的。君子離開了仁,怎麼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即使是一頓飯的時間也不會違背仁德;倉促、匆忙的時候堅守仁德;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會堅守仁德。”

【故事】

廉政思想的萌芽狀態

古代廉政思想,是在先秦時期萌芽和興起的。這一時期包括原始社會、夏、商、周、春秋和戰國幾個階段。

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人們隻有依靠集體力量共同勞動才能維持生存,因而在氏族內部財產公有,平均分配,沒有私有製、階級和剝削,也無國家與法律,人們的社會地位平等。

正如《禮記·禮運》記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意思是說: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原始社會晚期,氏族和部落首領沒有什麼特權和君主獨尊的意識,相反的,“為民父母”的原始公仆意識倒是相當強烈的。這種公仆意識的產生,就是我國廉政思想的最初萌芽。

《孟子·梁惠王上》記載:“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意思是說:身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假如等同於率領野獸來吃人,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

氏族和部落首領不僅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而且還以戒言或名言的形式去誨人律己。

軒轅黃帝在《誨顓頊》中寫道:“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意思是說:有皇天在上,大地在下,你能夠效法它們,可以做人民的父母官了。

堯在《堯戒》中寫道:“戰戰栗栗,日謹一日,人莫躓於山,而躓於垤。”意思是說:做事應該兢兢業業,每日都要謹慎從事。否則,人不會被高山絆倒,卻會被小土堆絆倒。

廉政的先決條件是廉吏,因此對官員的選擇至關重要。在這方麵,氏族和部落首領們認為:繼承人必須有極好的德行,足以做百官和庶民的楷模;繼承人必須能經受住各種艱難困苦的考驗而不後退,因日後他是千萬臣民的公仆,而不是高壓於人上的至尊;繼承人必須有智慧,謀事周到,能提出非常正確的施政意見。

堯對選擇繼承人是十分嚴肅認真的,也是十分嚴格的。堯曾經詢問四方諸侯之長:“你們之中誰能順應天命,我把天子之位讓給他。”

四方諸侯之長回答是:“我們的德行卑下,不配登上天子的大位。”隨即向堯推薦舜。

堯問舜的德行如何,諸侯們回答說:“他是樂官瞽叟的兒子。他父親心術不正,他的母親善於撒謊,他的弟弟十分傲慢,虞舜卻能和他們和睦相處,並能以自己的孝行美德感化他們,都使他們改惡從善了。”

舜即位後,也曾經召集四方部落首領商議選任一批公職人員。有人推薦皋陶,舜告誡他說:“隻有公正廉明才能使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