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推舉伯夷做主持典禮的官員,舜采納了這個建議,但他同時叮囑伯夷說:“要清明正直。”舜還對那些新任命的其他公職人員說:“你們要小心謹慎啊!要時刻記住上天交付給我的事業,要竭盡全力輔助好。”
舜時代提出從政者要有9種品德:“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意思是說:平易近人又堅持原則,做事主動堅決又有節製,能力強又能協調好關係,處事公平而持重,耐心隨順又極其果敢,嚴於律己又寬以待人,行事謹慎如履薄冰,辦事方式柔和而又立場堅定,與人為善又嚴肅負責。
依照這些品德,舜不僅要求自己公正廉明,還每3年考核這些公職人員的政績一次。經過3次考核後,清正廉明的就升遷,否則就降級。由於舜加強了廉政建設,百官盡力,百姓滿意,於是一切事業都振興起來了。
禹繼承了舜的帝位後,也表白了自己的廉政理念。他說:“民無食也,則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於民,我弗能勸也。”意思是說:老百姓家裏沒有吃的東西,我就無法支使他們;事情做成了,卻對老百姓沒有好處,我就無法激勵他們。
堯舜禹均能時時刻刻自檢自律,可謂積極的自我監督。同時,他們以自己的行政理念來倡導勤儉廉明之風,促使了廉政思想的最初萌芽。
堯舜禹既是具有倫理道德方麵的理想人格的古昔聖王,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以至於後來的儒家和墨家都以堯舜禹為號召,而且在整個封建時代,從未有人懷疑過堯舜禹他們在曆史上的存在和他們的業績。
古代廉政思想真正興起,是在奴隸製時期。自從建立了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王朝後,加上商、周、春秋和戰國時期,這是曆史上的奴隸製時期。
在夏、商、周時期,奴隸主階級一方麵為了維護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長效管理,開始尋求實現長治久安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麵,隨著奴隸製國家機器的逐步發展完善,管理效能的日益強化,奴隸主階級不得不對被管理者的行為進行必要的限製。
奴隸主階級已經認識到了“民不畏死”,對待人民的反抗,必須加強國家政權自身的建設,其中就包括廉政建設。這樣,奴隸主階級中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陸續提出了一些有關廉政建設的思想主張,廉政思想便在當時的政治思想領域內開始逐步興起。
至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爭霸戰爭連年不斷,大大加劇了各國之間的政治鬥爭。同時,新興的地主階級開始登上了曆史政治舞台,對各國的奴隸主貴族政權形成了強有力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奴隸主階級進一步加強了廉政建設的緊迫感。
這一時期的廉政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一是以奴隸製國家政權整體作為規範對象,主張在一定程度上調整改善管理政策;二是以從事政治活動的管理者個體作為規範對象。
伴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動和文化大繁榮,廉政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使廉政思想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召公首先成為廉潔官吏
堯舜禹的“為民父母”的公仆意識,在周代的召公身上得到了鮮明體現。
召公,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因他的采邑在召,故稱“召公”,又稱“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召地位於現在的陝西省岐山縣西南。
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在滅商3年後去世,他的兒子姬誦即位,這就是周成王,是西周王朝的第二代國王。因當時周成王年僅13歲,便由周公和召公兩人輔政。
周公和召公兩個人以陝即今河南省陝縣張汴原為界,分陝而治,召公主西。周公、召公分陝而治的界石,又稱為“分陝石柱”,它是我國古代曆史上最早的界碑。
召公以人為本,愛民如子,儉以奉身,正道直行,仁厚威重,政肅民清,從侯爵伯爵到老百姓,每一個人都有適應的職位,沒有失業的,人人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