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為官清廉,勤政愛民,以紂為戒,免除暴政,輕徭薄賦。所轄區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民風淳樸。
召公還常常不辭辛苦,下鄉巡視察看,在田間地頭處理民間事務,了解百姓疾苦,獎勵農桑,山山嶺嶺留下了他的足跡,村村寨寨常現他的身影。凡遇民間訴訟,他都仔細察明,秉公決斷。
那時黃河經常泛濫,氣候幹旱成災。召公就在甘棠樹下和百姓一起尋找救災大計,共謀抗旱方略。鼓勵青壯年奮力自救,攀山越嶺,尋找水源。
一天,召公來到崤山一帶,太陽落山,為了不打擾百姓,他就在甘棠樹下,搭一草棚住下。地方官吏要讓百姓騰出房屋讓他歇息,召公馬上製止,他說:“不勞我一身,而勞百姓,這不是仁政。”
這樣,召公就在山野的棠樹下休息,摘吃棠梨果子解渴充饑,並告誡地方官吏:“這甘棠樹真好,濃蔭鬱鬱蔥蔥,果實甜酸可口,百姓勞作累了,可以歇息解渴,要讓百姓好好保護它,不要亂砍濫伐,把它做柴薪。”
百姓聞聽此事,盛讚召公體恤民情,廣施惠政,深得民心,並編成《甘棠》等詩來歌頌召公。
《詩經》裏有《甘棠》詩一首,其詩寫道: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公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
意思是說:棠蔭茂盛樹蔭長,千萬別砍傷,召公曾用它做房。棠蔭茂盛樹蔭長,千萬別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棠蔭茂盛樹蔭長,千萬別動手,召公曾在此逗留。
這首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語,隻有樸素的情感,但這是老百姓發自心聲的歌謠,更是老百姓對召公深深的思念。小小甘棠,默不做聲,因沐浴了召公清風,成了勤政愛民的象征。由此可見,得民心者永恒。
《甘棠》入選《詩經》絕非偶然。《詩經》是純粹的民歌,勞動人民口傳口唱的歌,可見一個人真正地為人民做了好事,真正的為政清廉,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一種偉大的精神是要依靠生息著的民眾的擁戴,是依靠社會主流的支撐與包容而繼往開來的。精神本來是無形的,而融彙與吸納的形式和流程,卻是可見的。
周成王在去世前,恐怕太子姬釗不能勝任,於是,就命召公率領諸侯輔佐,姬釗就是後來的周康王。姬釗登基時,召公率諸侯帶著太子姬釗來到先王廟祭典。召公又做文章告誡姬釗:“先祖成就王業不易,一定要勤政為民,專誌誠信,節儉廉潔,不可有過高的欲望。”
姬釗繼位後,向諸侯宣告先王之德,遵先輩所行,清正廉明,勵精圖治。所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一切刑罰放在一邊,40年派不上用場。這些與召公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召公去世於康王時期,那時,周王朝已相當穩固了。召公曆經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三朝,他為維護周王朝政權所作的努力,經受了時間的考驗,這是對他的政績的最好說明。
召公沒有留下巨著鴻篇,也沒有留下警世名言,甚至沒有能夠留下隻言片語。然而,他卻把自己留給了煌煌3000年曆史,留給了一代一代生息繁衍的中華民族的子孫。
人們為了感念召公的恩德,集資在陝州即現在的三門峽市陝州風景區內建“召公祠”,栽甘棠樹,使召公載譽天下,留傳百代。後來,“召公棠”這一典故,用來稱頌惠政及管理者的惠施惠行。
召公勤政愛民的“甘棠風範”,為官清廉的美德被人們世代流傳。後人評價召公功績說:“所幸周之有召公,若漢之有蕭何,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響,不絕糧道,方有周公三年之征,久戰克勝。”
召公為政,具有既正己身複能正人,問政阡陌,愛民如子,勞己不勞民,為公不為私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後世清風之源,而召公則為天下廉吏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