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孔子節儉開支的理念
孔子是將堯舜禹的公仆意識發揚光大的人,更崇尚召公開創的廉吏清風。他一生都在為了恢複周禮而努力研究治國,而節用思想是他治國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麵。
孔子自幼家境貧寒,3歲喪父,是母親顏氏將他撫養長大。後來做官,周遊列國,講學授徒,整理典籍,成為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始祖,被尊稱為“聖人”和“萬世師表”。
孔子對為政清廉的堯舜禹大加讚美說:“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意思是說:多麼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奪過來的。
孔子所處的時代,社會混亂,政局動蕩。他繼承和發揚了堯舜禹“做百姓父母官”的公仆思想,提出來自己關於勤儉的見解。
《論語》開篇後第一句涉及勤儉節約的話是,要求國家“節用而愛人”,要求國家審慎使用財富,愛惜百姓的人力。其中的“節用”兩字,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清廉節儉的為政思想。孔子認為,做人應該“溫、良、恭、儉、讓”,他把“儉”作為自己的人生態度之一。孔子本人非常注重廉潔,一生都過著清淡寡欲的生活。
孔子在生活中是很注意節儉的。當時用苧麻做的帽子,是舉行冠禮時戴的,但這種帽子做起來費工費時,如果用絲來做,則容易織成,並且省工省時,因而儉省一些。
孔子認為,做行冠禮的帽子,用麻用絲隻是原料不同,和禮的本質無關,所以用什麼節儉就用什麼。這就體現了孔子“禮與其奢也,寧儉”的思想。
孔子一向崇尚節儉,認為吃粗飯,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這種生活中也有著快樂。用不正當的手段而得來的寶物,在他看來就好比天上的浮雲。
孔子的儉用思想,在料理喪事方麵表現得很突出。他認為料理喪事,要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經濟富裕的不要過分;經濟差的隻要殯葬了就可以了。他的這個主張與今人的“入土為安”思想很接近。
孔子70歲時,他50歲的兒子孔鯉去世了。按當時孔子的大夫身份,再加上有很多的弟子幫助,給他兒子厚葬完全是有條件的,但是“鯉也死,有棺而無槨”,隻是舉行一般葬禮埋了。
孔鯉去世後不久,孔子的得力弟子顏回去世了。顏回的父親和孔子的弟子都要厚葬顏回,孔子考慮到顏回家中本來窮困,若用厚葬,就超出了他家庭的實際負擔,所以他認為“不可”。
孔子對富有的貴族,也規定了一個喪葬的最高限度,比如他在任中都宰時規定“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他的這一規定不僅在魯國有效推行,而且成了諸侯喪葬的準則。
孔子不但自己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而且還在弟子中提倡這一生活作風。對於能夠耐得住清貧的人,他是十分讚賞的。
子路是孔子的得力弟子,他生活儉樸,得到了孔子的大力稱讚:“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歟?”意思是說:子路穿著破舊的衣服與穿著皮衣的富貴站在一起,卻不覺得慚愧,表現出內心充裕,重視道德,不計較衣著破舊的高貴品質。
孔子對子路不嫉妒,不貪求,量入為出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給以極高的評價。
孔子的弟子顏回每天的飲食就是一小筐飯,一瓢水,而且住的地方也十分簡陋,但他依然保持樂觀的精神,發憤學習。孔子曾給予他高度的評價,稱他是真正的“賢德之人”。
當然,孔子也不是認為衣服穿得越破舊越好,應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量入為出;對超出自己生活實際,去追求豪華服飾的生活作風是反對的。他主張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情況,衣服整潔,舉止端正,即所謂“出門如見大賓”那樣。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張向他請教怎樣當官。孔子說了幾條,其中有“惠而不費”和“欲而不貪”兩句,前者強調的是為政利民、無費於財的思想,後者意謂為政者自己要追求仁德,戒掉貪欲。這反映了孔子的清廉節儉的為政思想。
為政者如何才能做到清廉節儉,孔子認為關鍵要耐得住清貧,要有吃苦的精神。他希望為政者能做到“飲食上不要太追求,居住上不要太講究”,“即使是在長期的貧困中也要堅守自己良好的品德和對理想的追求”。
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莒父宰後去向他問政,他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意思是說:做事不要圖快,不要隻見眼前小利,如果隻圖快,結果達不到目的;隻圖小利,就辦不成大事。說明做事不能隻圖快不求好,急於求成反而幹不好事。
孔子這句話一方麵是講為政者在政績上不要圖快,要做腳踏實地的工作;另一方麵是講為政者要廉潔勤儉,不要貪圖小利。如果見了小利就起貪心,“則大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