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2 / 2)

為政者清廉節儉,孔子除了要求為政者要做到耐得住清貧之外,還提出了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就是要以“三無私”的精神來從政。

據《論語·孔子閑居》記載,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討論道德修養問題,子夏問孔子怎樣才能修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孔子回答說,從政者要用“三無私”的精神來為天下人操勞。子夏又問什麼是“三無私”?

孔子說:“就是天無私、地無私、日月無私。”他又解釋說,天無私才能覆蓋大地,地無私才能承受萬物,日月無私才能普照天下,用這三種精神來為天下人操勞,這就叫“三無私”。

孔子自己在為政時,更是以清廉節儉要求自己,克勤克儉,盡到了一個官員應盡的義務和職責。

當時魯國的世卿叔孫無忌聽說孔子在中都治政如神,就派家臣前來觀摩學習。家臣來到中都,恰逢孔子到四周的鄉村巡視去了,家臣就參觀起中都宰衙的建築來。隻見它雖不富麗,但也莊嚴,而且城池沒有城牆,更沒有一個護城的兵役。

正在疑惑之際,中都宰衙的衙役送來了飯食,僅一盤鯉魚和一碟蔬菜。家臣就問:“平日你們老爺就吃這樣的飯菜嗎?”

衙役答說:“平日老爺以吃蔬菜粗糧為主,根據老爺的吩咐,凡有客人到來,才加鯉魚一條,表示以禮相待!”

家臣聽了,默不做聲。飯後,家臣又信步來到街市場,隻見貨殖充裕,平賣平買,秩序井然,感覺中都的確不是虛傳。他遊覽過街市回到衙門時,孔子已在公堂等候了。

家臣問孔子說:“先生,這中都的政績,與外麵傳聞的確名副其實,隻是在下見那城牆已敗,為什麼不再築一座機關呢?”

孔子說:“我關心的是百姓的生活,修築城牆,要勞役百姓,百姓不種莊稼而來築城,豈不怨聲載道?況且,仲尼並不認為城牆能有什麼大用。”

孔子說:“仲尼為官是為了天下百姓,不是為了自己占據一塊疆土,更不想憑借一塊疆土覬覦天下。如果百姓真心實意擁護我,若有人來侵犯,百姓們自然會來保護,城牆可以用武力攻破,而民心是用武力打不破的!”

家臣說:“先生的美德仁政,在下敬佩之至!”他接著又問,“先生,我一路而來,見百姓都在田裏幹活,比其他的地方都要勤勞,不知是否頒布了什麼好的政令?”

孔子說:“我隻教育他們重視農活,爭取豐衣足食。如果不講清道理隻是一味去命令他們,強迫他們,他們不會如此賣力幹活的。”

孔子說:“我心裏想的是老百姓,做的事也是為了老百姓,他們自然對我非常信任。如果一個地方官吏能以關心百姓的態度端正自己的行業,那管理這個地方還會有什麼困難?如果自身不端正,又怎能端正別人呢?我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地方官本身清廉節儉,不發命令人民也會照樣去做;本身不正派,即使下嚴厲的命令也不會有人服從的!”

家臣聽了孔子的一席話後,深有感觸,尤其是聽到孔子說的“其身正”,更覺得不虛此行。此後不久,魯國大夫季友的私人領地費邑也派人前來請教,齊國的幾個縣邑也派人來中都取經。

孔子德治中都的政績,在天下傳開,從此,人們都稱孔子為“聖人”。中都的老百姓們還作歌讚譽道:

聖人出,黃河清;

聖人治,中都富。

孔子“節用”思想是古代廉政思想中的寶貴財富,極大地豐富了古代廉政思想的內涵。這一思想對後代臣民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子路知錯認錯識大體

弟子們跟著孔子周遊列國來到陳國。一天,子路和巫馬期兩個人到野外去打柴,突然一陣轟隆隆的車馬之聲呼嘯而至。隻見這隊車馬,浩浩蕩蕩,一眼看不到頭,馬車走到山腳下停住,車上的人下來,在草地上開懷暢飲。

子路問巫馬期:“巫馬期,他們真是夠氣派啊!如果你忘了你所學的知識,也不去用盡你的才能,便得到這樣的富貴榮華,永遠也不去見孔子,你願意嗎?”

巫馬期怒視子路,說道:“我曾經聽孔子說過:‘勇士不能喪失精神,仁人誌士不能見利忘義。’你不了解我嗎?難道你說的意思就是你的誌向嗎?”。

子路心中慚愧,回來後,把事情向孔子說了一遍。孔子沒有說話,轉身拿過琴彈了起來。琴聲先是舒緩悠揚,漸漸地慷慨激昂起來。孔子神色嚴峻,兩眼微閉,思緒隨琴聲飛揚。一曲彈罷,孔子輕輕地說:“你羨慕榮華富貴,難道我的理想不能實現嗎?”

這時子路已經慚愧地無地自容,垂手恭立在孔子身邊,對孔子說:“子路愧對老師,愧對巫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