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1 / 3)

第三十章

好仁惡不仁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①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②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③。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注釋】

①尚:動詞,超過,再好不過。

②蓋:副詞,帶疑問語氣,大概、或許。

③黨:古代地方戶籍編製單位,500家為黨。黨人,指同鄉人。黨友,指誌向相近、立場相似、經常在一起的人。

【解釋】

孔子說:“我未曾見過愛好仁的人,也未曾見過憎惡不仁的人。愛好仁的人,那是再好也沒有的了;憎惡不仁的人,他對待仁,隻是不使不仁的東西加在自己的身上。有誰能花一天之力來用在仁上嗎?我未曾見過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大概這樣的人還是有的,但我沒有見過罷了。”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一類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有沒有仁德了。”

孔子說:“早晨理解了真理,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認為,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他沒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會避免錯誤,沒有仁德的人就無法避免錯誤。這從另一角度講了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故事】

季文子的廉潔勤儉作風

先秦時期,除了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對廉政的論述與實踐,還有諸侯國許多賢臣廉吏,在自己思想實踐中,踐行了他們對廉政的理解與認識。春秋時期魯國貴族、著名外交家季文子就是其中之一。

季文子在魯國久執國政,曆經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君,是對魯國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季文子的父親季友和他的二哥慶父、三哥叔牙是曆史上有名的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桓”勢力的老祖。“三桓”名聲不好,可季文子的廉政清明以及他的“三思而後行”的思想,卻得到後世的肯定。

魯宣公執政期間,季文子當了宰相。他除去了製造內亂的東門襄仲,驅逐了他的兒子公孫歸父,使國內有了一個較穩定的環境;他推行“初稅畝”,開始按占有田畝多少征稅,邁出了從奴隸賦稅製向封建賦稅製過渡的一步;他請求晉國出兵,並和晉在鞍邑打敗了齊,收回了被齊侵奪的隆邑;他建立鞍邑之戰勝利紀念館,以此讓公室不忘國恥,樹立勝利的信念。

季文子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而他對自身修養的要求則更為後人重視。他以廉潔儉樸的形象在諸侯列國中形成了很好的口碑,被諸侯列國奉為廉吏楷模。

季文子崇尚儉樸,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他穿衣隻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與此同時,季文子還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家中沒有穿絲綢衣服的妾,廄中沒有喂糧食的馬。這在鍾鳴鼎食之家,確實極為少見。

有一次,季文子家中來了一位貴賓,這位貴賓非常賞識季文子的才華,見他案頭的文具過於陳舊,特地為季文子送上一套非常考究的文具。

季文子見人家一片誠意,因而對客人風趣地說道:“您看我居室中哪樣東西能和您這禮物相比呢?我一向用慣了舊物件,要是一下子用上您這東西,恐怕文思會大減的。我看您還是留著自己用吧!”

就這樣,季文子硬是讓他把禮品收了回去。

季文子以魯國執政的身份而大興節儉之道,為魯國政治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氣,並在客觀上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魯國政治家孟獻子有個兒子叫仲孫它,經常出入季文子這位長輩家中。仲孫它血氣方剛,看到季文子這樣節儉,很不理解他為何過這樣的日子,並認為這有損於魯國形象。

有一次,仲孫它帶著疑惑的神情質疑季文子說:“您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我聽說您在家裏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您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麵,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仲孫它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裏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則裝扮妻妾,精糧養馬,這哪裏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富強與光榮,隻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豔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既然如此,我就不能接受你的建議。”

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隻得紅著臉走開了。

季文子把此事告訴了孟獻子。孟獻子不僅是個很正直的官員,也是個不簡單的父親,他把兒子仲孫它在家關了7天讓他麵壁思過。

仲孫它終於迷途知返,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效法季文子,積極改過。從此以後,他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妻妾隻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裏的馬匹也隻是用穀糠、雜草來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