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2 / 3)

季文子聽聞仲孫它改過之事,讚賞地說:“犯了錯誤能及時改正的人,就可以成為人上之人了。”後來提拔他為上大夫。

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身處政治鬥爭漩渦之中的季文子為什麼能夠做到清廉節儉?關鍵在於他辦事總是“三思而後行”。凡事總要做到有備無患,這是季文子穩妥周全的行事風格。

季文子有一次打算要出使晉國,在準備好聘禮之後,又讓隨從準備些喪事之禮以應急。隨從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就解釋給他們說:“備而不用是古人留下的善言名句。如有急需而卻沒準備,那情況就太難堪了,多預備點沒什麼害處。”

同樣在節儉這一問題上,季文子也是一思再思。他認為,節儉是愛民的出發點,力行節儉,才是達到國家治理的正確途徑。廉潔和節儉不僅僅隻是個人生活作風問題,而是蘊涵著政治生活中的大道理。

孔子聽到弟子談論季文子的事跡後說:“對於季文子這樣的人來說,想兩次也就可以了。”

孔子的意思是說,季文子審慎多思與行事縝密,對這樣一個人,再要求他慎思,隻怕會過猶不及。

慎思之,明辨之,是儒家一貫主張。孔子對季文子的“三思而後行”是持積極而肯定的態度的。孔子在設壇講學的過程中,曾以季文子、子產等享譽一時的人物為例,給弟子們闡述做人為官之道,希望弟子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建立像季文子等人那樣的品行和功業,進而實現他們的政治抱負。

公元前568年,季文子因病逝世,魯襄公前往吊唁,發現隨葬品都是些案頭、櫥中破舊的東西,不禁問道:“家中難道不舍得拿出些值錢的東西陪葬嗎?”

季文子家人聽罷搖頭答道:“家中實在沒有一件金、玉等貴重物品。”

魯襄公不解地問道:“為什麼不購置些來呢?”

季文子的管家聽罷,含著淚說:“國君,我家主人一生節儉,還常為國事而解私囊,家中一點點積蓄也沒有。如若不信,這裏有賬可查。”管家向國君奉上季文子家的賬簿。

魯襄公邊看邊點頭,隨行的不少官員親眼看見這樣的情形,也都大為震撼。此事傳至百姓中,人們都誇讚季文子品德高尚。季文子作為堂堂三朝元老不但沒有什麼積蓄,甚至連喪葬用品都準備不齊,這確實讓人感歎不已。

季文子廉潔節儉,得到了後世極高的評價。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借用“君子”的話稱他既“忠”又“廉”,“忠”說的是他對魯國政治與外交的貢獻,“廉”則是對他生活作風的褒揚。

季文子作為朝廷重臣,能夠注重個人修養,廉潔勤儉,不僅在魯國的內政外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更為後世樹立了一個廉吏的楷模,受到後人不斷的讚譽和尊崇。他的“三思而後行”的思想,也一直影響著後世。

孫叔敖的循吏之功

如果說季文子為世人樹立了一個廉吏的楷模,那麼,孫叔敖則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徹底粉碎了某些人“高官厚祿者一定腐敗”的世態斷言。

孫叔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最初在鄉間務農。耕種的同時他刻苦讀書,很有學問,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個滿腹經綸的人。

公元前614年,楚莊王即位。為了國家強盛,楚莊王在即位之初就尋求治國人才。他聽到孫叔敖很有才能的消息後,就請求孫叔敖出山做官,任命他為令尹。

孫叔敖當了令尹後,四方的吏民紛紛登門祝賀,都覺得孫叔敖遇到了大好時機,可以一展宏圖了。他雖然已經身居高位,卻能夠謙虛待人。

這一天,有一位老者來到了孫叔敖府上。隻見老者白頭發、白胡子、白帽子、白衣服,通身白色,仿佛給人吊喪一般。眾人都認為這是個老瘋子,主張把他轟走。

孫叔敖勸阻大家說:“不能這樣,不能這樣。他既然如此怪異,其中必有緣故。今天不管是誰,來到府上都是客人。”

為了表示對老者的尊重,孫叔敖整好衣冠,把老者請到了廳內,恭敬地向老者施了一禮,誠懇地向老者說:“請問老人家,人盡來賀,您獨來吊,您有什麼話要教導我嗎?”

那位老者一板一眼地說:“我有三句斷言:身處富貴而傲慢無禮地教訓他人者,人們就會唾棄他;職位很高而獨斷擅權、玩弄權術者,國君就會厭惡他;享受的俸祿已經很多,仍貪心不足者,眾人就會獨避他。”

孫叔敖聽了這番話,趕忙給老者作揖行禮,請他多加教誨。

老者接著說:“身貴而不驕民,位高而不擅權,祿厚而不苟取。你若能堅守這3條為官的原則,就可以治理好楚國了。”說完,飄然而去。

孫叔敖聽完老者的話,敬佩不已,心想這一定是哪方世外高人來指點自己。因此,他更覺得自己應該為國家、為百姓多做好事,做一個勤儉廉政的賢臣。

孫叔敖任令尹後,大力興修水利工程。約公元前605年,他主持興建了古代最早見於記載的大型渠係水利工程期思陂灌區。期思陂就是現在的河南商城或其附近一帶。他帶領民工在期思排除積水,將古期思水引入眾多的小陂,形成期思陂灌溉之野。

孫叔敖又主持興建了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他疏引淠河經白芍亭東積成湖,灌溉周圍原野。後來,芍陂工程經過自漢至唐代的多次修浚,方圓達到200裏,灌田萬頃。

孫叔敖不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還注重牧業和漁業發展。他勸導百姓利用秋冬農閑季節上山采伐竹木,在春夏多水季節通過河道運出去賣掉。這樣使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也利於國家富足和百姓生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