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孫叔敖興建水利工程,大力發展農業,並注重牧業和漁業多項發展,使楚國經濟迅速恢複與發展,人民很快裕強起來了。
《史記》上記述了當時楚國的繁榮景象:上下祥和,民俗美善,政令寬鬆,令行禁止,官吏中沒有奸邪之人,盜賊不起。秋冬季節孫叔敖勸說百姓進山采礦,春夏興修水利,大家都得到了好處,百姓都為這樣的生活感到快樂。
孫叔敖還幫助楚莊王進行幣製改革。當時楚莊王認為錢幣太輕,就把小錢改成大錢,結果百姓使用不方便,都不做生意了。
這時,管理集市的官員對孫叔敖說:“集市混亂,百姓不知道到哪裏安身,社會秩序無法安定。”
孫叔敖問:“這樣的情況有多少時間了?”
集市官員回答:“有3個月的時間了。”
孫叔敖說:“現在就停止使用大錢,我馬上下令從今天開始恢複使用小錢。”
5天後,孫叔敖在上朝時奏請楚莊王:“以前以為小錢太輕,換成了大錢。如今管理集市的官員來說‘集市混亂,百姓不知道到哪裏安身,社會秩序無法安定。’我請求下令恢複使用小錢。”
楚莊王答應了,下令3天,集市恢複得像原來一樣繁榮了。楚莊王因得到這樣一個好令尹,心裏也很痛快。
孫叔敖任令尹後,還大力整頓軍隊。他曾依據楚國的軍事典令和戰爭實踐,明確規定軍隊的行軍順序和各自的任務。使楚軍在行進中軍行嚴整,常備不懈;戰鬥中統一指揮,軍令肅然。
經過孫叔敖的大力整頓,楚軍的戰鬥力大大增強。在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持下,楚國迫使鄭國投降,楚軍還擊敗了晉國的軍隊,對楚莊王稱霸起了重要作用。由於孫叔敖行政、治軍有功,楚莊王多次重金封賞他,但他堅辭不受,工作上更加兢兢業業,忠於職守。
孫叔敖不僅政績十分突出,還一向持家嚴格,勤儉為本,不許家人鋪張浪費。為官多年,家中卻沒有積蓄。
由於長年勞累,孫叔敖晚年染上了重病。他躺在病床上思前想後,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兒子孫安。
孫叔敖想:自己死後,大王很可能會賜給孫安一份豐厚的產業,或者留孫安在大王身邊做官。如果這樣,孫安當然不用發愁衣食穿用,可這對他沒有什麼好處。孫安自幼在生活方麵已經比普通人優越了,如果再不靠自己的努力去養活自己,學會儉樸地過日子,他就會變得更懶,變得更奢侈。這樣,自己做父親的,不是害了兒子嗎!
孫叔敖想到這兒,忍著病痛坐起來,一筆一畫地給楚王寫了一份奏章。
孫叔敖寫好奏章,把孫安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孩子,父親一生清苦樸素,廉潔為公,沒有積蓄,不能給你留下什麼遺產。我已經活不久了,我死後,楚王可能封你做官,或者賜你產業。我是了解你的,你沒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我死後,你就回老家種地務農吧!大王如果一定要給你產業,你就隻收下寢丘那塊地,千萬不要爭什麼好地,選一塊沒人要的地就可以了。記住,我一生儉樸,不求富貴,希望你也如此。”
孫安流著淚答應著。孫叔敖又將寫好的奏章遞給孫安,說:“剛才囑咐你的意思,我都寫在奏章裏了。我死後,你把奏章呈給楚王。”
幾天後,孫叔敖病逝了,孫安遵照父親的遺囑,將奏章交給楚莊王。
楚莊王一看,上麵除了有關內政、外交、經濟及愛護百姓、獎勵耕織的許多建議外,還寫了這樣一段話:“靠了大王的信任,使我這樣一個普通的鄉下人居然做了楚國的令尹。盡管我十分努力辦事,也報答不了大王的恩寵。現在,我要離大王和楚國而去了。我隻有一個兒子,但他沒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我懇求大王不要留他在身邊做官,讓他回到家鄉去生活,這就是對他很好的照顧了。”
楚莊王一邊看著奏章,一邊流淚。看完奏章,他痛心疾首,衝著天上喊:“蒼天啊!你為什麼奪走我的股肱之臣!”
楚莊王要孫安留在身邊當大夫。孫安堅持要照父親的囑咐決定回家鄉去。孫安帶著母親回到老家種地為生。因為父親沒有遺產,去世時又花去一筆喪葬費用,所以生活十分貧苦。但他牢記父親的話,秉承父親的家風,儉樸持家,日子勉強過得去。
後來,楚莊王還是請孫安在宮中做官。孫安仍表示要堅持遵照父親的意思不願做官。楚莊王說:“不做官,就封你一座城吧!”孫安無論如何也不要。
楚王說:“你什麼都不要,我心裏如何過得去?天下人也要罵我的。”
孫安說:“如果這樣,就請大王把寢丘那塊地封給我吧!”
楚王說:“寢丘可是塊沒人要的廢地呀!”
孫安說:“這不是我想出來的。是父親臨終前這樣交代的,我怎麼好自作主張更改呢?”
最後,楚莊王歎息了一陣,隻好答應了孫安的要求,把寢丘封給了他。
孫叔敖兢兢業業,一心治國,雖功勳蓋世而清廉儉樸,品格高尚。他以自己的實踐,打破當初那位世外高人關於“身貴驕民、位高擅權、祿厚苟取”的世態斷言,表現了一位賢吏高超的處事方式。孫叔敖備受後人讚譽,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列其為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