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地方相當富足,尤其是棠邑,當時有好多人想得到它,可晏嬰卻不肯接受。他態度誠懇地對齊景公說:“國君,我不敢接受您的恩賜。我認為當官的,首先應為君主和國家著想。現在百姓的生活貧困不堪,他們已經對朝廷有了怨恨情緒,我們為臣的不顧及這些,還在拚命地追求自己的享受,這會使百姓更加無法忍受,對王室的怨恨也會加深的。”
齊景公聽晏嬰的話句句在理,態度又十分誠懇,也就沒有再堅持。
晏嬰雖然身為齊國輔相,卻大力倡導儉樸節約,並且身體力行,為齊國的官吏在厲行廉潔、反對奢侈浪費方麵做出了榜樣。
西門豹除惡俗興水利
在先秦時期的廉吏中,西門豹是個地位相對低下的地方官員,但他的為政舉措,別出心裁,政績顯著,完全可以和季文子、孫叔敖、晏嬰等人的勤儉廉政精神相媲美。
西門豹,戰國時期魏國人,故裏在今山西運城鹽湖區安邑一帶。他是魏文侯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為治理鄴縣立下赫赫功勳,使之成為當時魏國的東北重鎮。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作為魏國的第一代君主登位。此時的魏國,已初步建立了君主集權的國家製度。但魏國的舊勢力仍然相當猖獗,疆土紛爭依然經常發生。
魏國的鄴縣靠近漳河,毗鄰趙國,是軍事戰略要地。但漳河連年泛濫,兩岸百姓深受其害,以致鄴縣非但不能起到外禦強敵的作用,反而成為魏國的肘腋之患。因此,魏文侯總想委派一名得力的官吏去管理鄴地。
西門豹因其膽識超群,明達幹練,並積極參與李悝的政治改革運動而深得魏文侯的信任。於是在大臣翟璜等的推薦下,魏文侯決定任命西門豹為鄴令。
赴任前夕,西門豹深知自己此次身肩重負,又知道自己平時脾氣比較急躁,易動肝火,特地找了一根柔軟而富有韌性的熟皮帶佩在腰間,時時提醒自己欲速則不達,遇事應緩而靜思,克服性子急躁的毛病。從此,一位舉止穩健、精力充沛的地方官吏出現在漳河兩岸。
西門豹身著便服,不露聲色地來到鄴地民間,召集當地一些鄉邑老者,問他們有關老百姓痛苦的事情。原來,在當地民間流行著一種古老的惡俗:每年為河伯娶婦,將年輕貌美的女子活活淹死,結果不僅不能避災息禍,反而造成城中空無人跡的景象。
不屈服於舊習慣勢力的西門豹來了個將計就計。以驚人的膽識和謀略,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計策,揭穿了“為河伯娶婦”的鬼把戲,智懲巫婆和三老。同時又用事實教育百姓移風易俗,改造自然,從根本上製止了三患之中的人為之害。
從此以後,在鄴地沒人再敢提為河伯娶婦的事,也沒有人再相信為河伯娶婦就能消災了。
西門豹深刻認識到,倘若隻治人為之害,而水患不除,鄴縣的麵貌則不能徹底改觀。因此,西門豹毅然決定率領民眾開渠築堤,引漳灌田。
鄴地位於太行山東部的衝積平原,自西向東流經鄴地彙入黃河的漳河,一到雨季就會因泄洪不暢,水位暴漲,經常泛濫成災,造成田園衝毀、人畜死亡的慘痛景象。
如何治理這條多災多難的漳河,變禍水為福水,成為西門豹破除“為河伯娶婦”的迷信惡俗之後要做的又一件大事,事關百姓幸福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西門豹先後多次請當時的一批能工巧匠出謀劃策,然後又身先士卒,帶領大家溯流而上,飲風沙、蹬泥濘、觀地勢、察水脈,披星戴月,備嚐艱辛。在那些長途跋涉的日子裏,他常常是渴飲溝渠水,饑餐農家粥,身體力行,事必躬親。
西門豹徒步勘察了漳河兩岸的村村戶戶,殫精竭慮、嘔心瀝血,一幅治理漳河的宏圖,也漸漸地成竹在胸了:沿漳河開挖12條水渠,引流分洪,蓄水灌溉。
在生產力還十分落後的戰國初期,要想同時開挖12條水渠,其工程之艱巨是可想而知的。一時百姓心存疑慮,以至於怨聲四起。西門豹又走村串戶,諄諄誘導,反複強調開渠的利與弊,他堅信,現在挖渠引水,父老鄉親會因此受些苦難,但料定他們將來一定會明白的。
由於西門豹總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厭其煩地向人們解釋,終於他的治水宏願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出現了父母送子、妻子送夫上工地的感人情景。
在西門豹的率領下,一支浩浩蕩蕩的治水大軍,在漳河兩岸安營紮寨。頃刻間,彩旗獵獵,車水馬龍,治水工地上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西門豹治水如治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有功必賞,違法必究。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從不擅離工地,日夜辛勞在治水的第一線。即使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還要打著火把到施工現場巡視,察看工程質量,若發現問題,便及時下令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