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來暑往,鬥轉星移。在西門豹親自督促下,鄴地百姓經過數載埋頭苦幹,12條大水渠終於修成了。每條水渠不僅有調節水量的水門,而且還分別築壩多處,便於日常取水。為了不妨礙交通,每條水渠上建起了橋梁。
治理好了漳河,農田得以旱澇保收,鄴地產糧高於當時魏國的其他地區,逐漸富庶起來。百姓生活逐漸得到了改善,原先的窮鄉僻壤開始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逃亡他鄉的貧民也紛紛重返故土。
可以說,“漳河十二渠”既是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更是凝結著鄴令西門豹的心血。
“漳河十二渠”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四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也是黃河流域出現較早的灌溉工程,對後世治理水患、應用水利起到了積極作用。據史書記載,西門豹的引漳灌渠,直至漢代還在發揮利民效益。
西門豹除了治理漳河外,為官也十分清正廉明,而且執法嚴明。在當時,由於西門豹治漳河時有人反對,而且總有些法令會得罪一些權貴,自然更遭人嫉恨,也不斷有人在魏文侯麵前說他的壞話,巴不得魏文侯將西門豹革職罷官。為了查明事實真相,魏文侯決定親自到鄴地視察。
魏文侯到了鄴地,看到溝渠交錯,莊稼茂盛,但察看糧倉和府庫時,果然如人所告:糧倉裏不見顆粒糧食,府庫裏不見絲毫錢財,兵庫裏不見一矛一盾,衙門裏也不見有人審理公務。
於是魏文侯責問西門豹:“當初翟璜推薦你任鄴令,總希望你能有所作為,想不到你把鄴地治理得這麼亂,你若能說明其中原委倒也罷了,否則削官問斬!”
西門豹不慌不忙地答道:“臣聽說有作為的國君富民,圖強霸的國君富武,隻有亡國的國君才富府。我以為大王現在是想做一個富國強兵的君主,所以我實行蓄積於民的措施。這樣說大王也許不信,請允許我登上城樓,擂響戰鼓,大王所要的甲兵粟米可立即備好。”
魏文侯聽了半信半疑,便由西門豹陪同一齊登上了城樓。
當西門豹擂完第一通鼓時,隻見鄴城軍民個個頂盔貫甲,挽弓荷箭,披掛而列。當第二通鼓聲擂罷,一支有牛車裝載、百姓肩挑背負的運糧大軍已立即趕到城樓腳下。
魏文侯看了驚喜不已,對西門豹說:“我現在明白了,請下令收兵吧!”
西門豹便搖了搖頭,擺手道:“不行,我與老百姓之間有約法規定,講究信譽,絕非一日之功。現在既然已擂動出征的戰鼓,卻又接著下令收兵,今後鄴地的軍民就不會聽命於我了。”
說到這裏,西門豹斬釘截鐵地向魏文侯請戰:“燕國經常侵擾魏國八城,臣請北擊,收複失地。”
魏文侯同意了西門豹的請戰要求。於是,西門豹帶領將士北上擊燕國,很快收複了被燕國侵占的土地。鄴地也從此成為保衛魏國邊境的一道堅固屏障。
總的來說,西門豹作為一個地方官吏,能夠以大無畏的精神,智破迷信除惡習,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鞏固社會基礎,確實值得後人景仰,人們都把他看作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不可多得的地方清官。
晉平公向賢師請教
晉平公作為一位國君,政績不凡,學問也不錯。他在七十歲的時候,依然希望多讀點書,多長點知識。可是七十歲的人再去學習,困難很多,因此,他對自己的想法總是不自信,於是他去詢問他的一位賢明的臣子師曠。
師曠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學多智,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很有智慧。晉平公問師曠說:“您看,我已經七十歲了,年紀的確老了,可是我還很希望再讀些書,長些學問,又總是沒有信心,總覺得是否太晚了。”
師曠回答說:“您說太晚了,那為什麼不把蠟燭點起來呢?”
晉平公說:“此話怎麼講?”
師曠回答說:“我聽說,人在少年時代學習,就如同早晨溫暖的陽光一樣,那太陽越照越亮,時間也長久。人在壯年的時候學習,就好比中午明亮的陽光一樣,雖然中午的太陽已走了一半,可它的力量還很強、時間也還有很多。人到老年的時候好學,雖然好像到了日暮時分,沒有了陽光,可他還可以借助蠟燭啊。蠟燭的光亮雖然不怎麼明亮,但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晉平公恍然大悟,高興地說:“你說得太好了,的確如此!我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