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在信中將韓國描繪成秦國的標準仆從國,出則為遮蔽,入則為枕席,為了秦國的利益竟幹一些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韓非竭盡全力使秦王相信秦國的最大敵人是趙國。說了這些後,韓非得出的結論是:秦國留著韓國有百利而無一害,不如領著韓國一起對付趙國,待擊敗趙國之後,天下自然就是秦國的天下。
就在秦國所有大臣對韓非結論表現沉默的時候,李斯作出了反應,他認為這是韓非的“障眼法”。
李斯認為,韓非開篇就先入為主地認定韓國一直是秦國忠貞不二的仆從國,然後用大量篇幅以此為前提推導出保存韓國對秦國的好處,這是站在了韓國立場上說話。因此,他也給秦王上了一封書信。
在信中,李斯認為韓國並不是秦國忠貞不二的仆從國,而是秦國的心腹之患。韓國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將秦國的禍水引向其他國家,韓國偶爾追隨秦國,也是為了避免災難,貪圖好處。最後,李斯得出了與韓非截然相反的結論:存韓誤國,擒韓必然。
李斯深知韓非是語言、邏輯、概念方麵的行家,對這個結論,韓非馬上就能再寫一封書信進行再反擊,如果這樣沒完沒了地辯論下去,最後必然會在文字上繞圈,事情的真相反倒被掩埋。
實施具體行動是李斯的長處。李斯又向秦王提議用事實來證明韓非所言的虛假。
李斯私下對秦王說道:“韓非是韓國王室貴族。現在秦國吞並諸侯已成定局,韓非的血統決定了他終究不會為秦國出力,這是人之常情。以韓非的學識和才幹,如果不能為大王所用,久留於秦國而又平安返回,不知道有多少秦國情報會隨之而去,必將成為秦國的遺患。韓非來秦有日,無功於秦,卻數次以文亂法,大王不如依法誅之。”
秦王表示讚同,於是韓非被關進了秦國的死囚牢裏。韓非為了國家大義,最終在囚牢中飲毒酒而死。
韓非的思想盡在《韓非子》一書中。此書共有文章55篇,10餘萬字。裏麵的文章,風格嚴峻峭刻,幹脆犀利,裏麵保存了豐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
《韓非子》一書呈現出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功利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製,目的是為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
在義利方麵,韓非認為無論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還是君臣、民眾之間的關係,都受自為自利之心的支配。因此,他主張完全以法代替道德,甚至還將仁義之學視為危害國家甚至導致國家破亡的害人思想。
作為法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韓非的義利觀對我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漢時期以後,法家的影響逐漸式微,但法家並未因儒、道傳和墨、法廢而泯滅,相反仍是封建管理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麵,儒法互用構成了古代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範仲淹劃粥割齏
範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不僅在政治上有卓越貢獻,而且在文學、軍事方麵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
範仲淹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沒有辦法生活下去,隻好帶著他改嫁到一個朱姓人家裏。範仲淹從小就生活在受欺壓、受淩辱的環境裏。但是,他不甘寄人籬下,從小學習就非常刻苦。23歲那一年,他不遠千裏來到了當時著名的南都學舍求學。
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隻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再調拌一些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劃粥割齏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範仲淹就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將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他在南都學舍如饑似渴地晝夜苦學,每當困倦時,他就用冷水洗臉,清醒清醒頭腦,又繼續讀書。據說,整整五年時間,他都是和衣而睡的。
一次,有人問起範仲淹的誌向,範仲淹說:“不是當個好醫生,就是當個好宰相。好醫生為百姓治病,宰相治理國家。”這種不為個人升官發財而讀書的偉大抱負,讓周圍的人非常敬佩。
後來,範仲淹當了宰相,提出了許多富國利民的措施,實現了自己當年的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