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率領義軍打下徽州時,他手下的大將鄧愈便向他推薦說:“大帥您不是一向求訪賢士嗎?我聽說,在徽州一帶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叫朱升,他住在休寧這個地方。此人飽覽經書,非常有才氣。大帥何不訪求他一次呢?”
朱元璋聽後非常高興,立刻就帶著鄧愈等人前去探訪朱升。通過鄧愈的帶路,一行人很快就來到了朱升的住處。
朱元璋下馬親自去輕叩柴門,不久,一位老人走了出來。朱元璋馬上抱拳恭敬地問道:“請問,先生莫不是休寧名士朱升?”
老人打量了朱元璋一番,見他氣度不凡,戎裝佩劍,身邊還有兵士,料定他可能是紅巾軍的將領,便回答道:“老朽正是朱升,不知將軍尊姓大名?”
鄧愈在一旁說:“這是攻克徽州的紅巾軍主帥朱元璋。”
朱元璋馬上接道:“我本來是個平民,可是當權者欺壓百姓,這才舉起義旗的。聽說先生是有名的學士,今日特來拜訪,並叩問大計。”
朱升聽說站在前麵的竟然是赫赫有名的朱元璋,不禁大為感動,連忙把朱元璋一行引進屋內。
通過從衣食住行、風土人情和國家大事的談話中,朱元璋發現朱升談吐不凡,對問題的分析入木三分,而朱升也覺得朱元璋平易近人,胸有大誌,頗有將帥氣度,不由得感到相見恨晚。
朱元璋問道:“以朱老先生之見,當今天下之勢,我該如何行事才好?”
通過談話,朱升已經揣度出來,朱元璋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壯誌,便沉思片刻答道:“以老朽之見,大帥想成大業,要遵循3句話,這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記此3條,元帥可成大業。”朱升的意思是說,第一要鞏固後方紮好根基;第二要發展生產增強財力;第三要縮小目標等待時機。
朱元璋聽了,連聲讚謝說:“先生立言警策,重如泰山!操練兵馬,積蓄實力,獎勵農耕,積有食糧,諱露鋒芒,勿早樹敵!先生見識宏遠!”
朱元璋回去之後,把“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三句話作為建立基業的基本方略。他推行屯田,獎勵墾荒、興修水利,振興農業;清丈土地,建“魚鱗圖冊”,防止豪強兼並,建立起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實力,獲得了民心民意。
後來朱元璋做了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他不忘朱升的功勞,請他去朝中做臣。因為朱升年老,朱元璋還免去了朱升每天上朝的跪拜禮節,對他關懷備至。
朱元璋在登基之前,還聽說浙江有劉基、宋濂、章溢、葉深4位名士,於是,立時派人帶著金銀財禮和聘書去請。劉基等4人到建康後,朱元璋親自賜座召見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十分謙恭誠摯。
朱元璋發現這4個人確實才識過人,當即重用:劉基留在身邊謀劃,宋濂任命為江西一帶儒學提舉司的提舉,章溢、葉深為營田司僉事,4人各顯所長,成為明代的開國元勳。
朱元璋廣招人才,不但許多名士被招到身邊,而且“由布衣登大僚者不可勝數”。因為他本人也是“崛起布衣”,搜羅人才很有成效,武有徐達、常遇春,文有胡惟庸、劉基、宋濂。
為了得到人才,朱元璋寬大為懷,盤算過元代內部的有用人才,千方百計收為己用,宣布“不以前過為過”的政策,大力招納前朝人士,對為元代朝廷效過力的人概不追查,量才使用。
張昶在元代是重臣,精於典章製度,朱元璋招來任命為行中書省都事,他向人得意地說:“元代送一大批賢人與我,你們可以和他們討論。”
郭雲是元代的武將,忠於元王朝,曾經力抗朱元璋。徐達率領軍隊掃蕩中原時,其他州縣望風瓦解,唯有郭雲不降。徐達後來抓住郭雲,郭雲破口斥罵,但求一死。徐達把郭雲押到南京,朱元璋讚揚郭雲的骨氣,立即放了他。
因為郭雲是武將,朱元璋覺得讓他馬上反戈會傷他感情,便命他為溧水知縣,不久即提升他為南陽衛之會僉事,仍任武職。
秦雲龍是元代江南台侍禦史,很有名聲,戰亂時棄官隱居鎮江。朱元璋早留心此人,在徐達率軍進攻鎮江前就交代說:“鎮江由一個叫秦雲龍的,才氣老成,入城應該替我尋訪他。”
徐達訪到後,朱元璋立即派侄子朱文正帶金子火速聘請,朱元璋親自出門迎接,稱呼先生而不稱呼名字,表示了極大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