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1 / 3)

第二十一章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子曰:“好勇疾①貧,亂也。人而不仁②,疾之已甚③,亂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子曰:“篤信④好學,守死善道⑤。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⑥,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注釋】

①疾:恨、憎恨。

②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③已甚:已,太。已甚,即太過份。

④篤信:堅信。

⑤善道:此指仁義之道。

⑥見:通“現”,出現,此指出來做客。

【解釋】

孔子說:“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窮困,就會犯上作亂。對於不仁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厲害,也會出亂子。”

孔子說:“一個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嗇小氣,那其他方麵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孔子說:“堅守信念,努力學習,誓死主持正義;不入險地,不住亂世;國家太平則一展才華,社會黑暗則隱姓埋名。治世中,貧賤就是恥辱;亂世中,富貴也是恥辱。”

帝嚳以誠信贏萬民

中華民族的誠信思想源遠流長,早在4000多年前的帝嚳時期就有了很強的誠信觀。它是一種美德,一種品質,為中華民族曆代所信奉。誠信思想體現了原始社會人們的精神風貌,是中華民族“誠信”美德的曆史淵源,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帝嚳,號高辛氏,是黃帝的曾孫,父親叫蟜極,他的伯父是顓頊。相傳帝嚳生於窮桑,即西海之濱,他的母親因踏巨人足跡而生了他。

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15歲佐顓頊,封有辛這個地方,實住在帝丘。有辛就是後來的河南商丘,帝丘就是後來的濮陽。帝顓頊去世時,30歲的帝嚳繼顓頊帝位,遷都至亳邑,這裏位於現在的河南偃師縣西南。

帝嚳養性自律,喜好巡遊,他東到泰山、東海;東北至遼寧;北到涿鹿、恒山、太原;西北至寧夏、甘肅;西南至四川;南到湖北、湖南至長沙。他幾乎遊遍五嶽,參觀了女媧、少昊、黃帝等前人的遺跡。這些傳說雖未必真實,但略見當時我國地域之遼闊。

帝嚳時期可謂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這和他的誠信觀念有很大關係。他在人民群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嫁女盤瓠犬”的故事曆數千年而不衰。

據傳說,有一次帝嚳出巡大澤,就是現在的湖北洞庭湖一帶。當時這裏有一個古族叫犬戎,犬戎首領房王心懷不軌,與手下大將吳將軍一起,率軍圍困帝嚳,帝嚳一時間不得脫險。

危急關頭,帝嚳懸出賞格:誰能打敗房王和房王的吳將軍,除了賞黃金千鎰、封居有萬家的土地外,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帝嚳當初離開京城太遠,兵力又少。將士們雖然很奮勇努力,也無濟於事,房王的軍隊很多。吳將軍想打進去,殺死帝嚳。但房王想,那樣不好向天下交代。房王想把帝嚳圍困在那裏,讓他餓死困死,所以才沒有發動進攻。

帝嚳出巡時帶了他的女兒同行。他的女兒還帶著她養的那條叫盤瓠的狗。盤瓠與主人形影不離,時刻都在保護著主人,非常勇敢,每當外出,總是走在主人前麵,探查路徑好不好走。而且它非常機靈,主人的一個眼神,它都能明白是什麼意思。

盤瓠發現主人這幾天不開心,似乎覺得主人有了大難。於是,他咬了咬主人的衣角,然後迅速跑出去,左拐右拐,鑽進了房王的駐地。

房王和吳將軍都認出來了是帝嚳女兒的那條叫盤瓠的狗,很喜歡。就對著它自言自語地說:“你是不是知道高辛氏要亡,孤家要興,所以才來投奔我的?”

當時有個說法,認為狗會帶來財運,而假如一隻狗突然不期而至,那就預示著將有更大的財運到來。

盤瓠搖了搖尾巴,趁他們不注意,突然發起攻擊,很短的時間就咬死了房王和吳將軍,並把兩個人的頭給銜了回來。

在帝嚳生死存亡之際,是盤瓠解了他們的被圍之苦。帝嚳言出必行、履行承諾,真的把女兒嫁給了盤瓠。但是,盤瓠卻背著帝嚳的女兒跑到深山之中,並與其結婚生育子女。多年以後,盤瓠和帝嚳的女兒都去世了。

帝嚳得知消息後,就把盤瓠的子女們接回了京城。但這些子女在深山老林裏呆慣了,很少馴良,有一股野性。帝嚳不讓他們到處走,也不讓家人與他們接觸交往,害怕他們帶壞了別的孩子。

帝嚳深思熟慮後,決定分封他們每個人一片土地,讓他們各自為生,免得他們鬧得京城不安。盤瓠的子女求之不得,拍著巴掌叫好。

後來,盤瓠的子女們有的回到當年他們父母原來住過的山洞,有的到了塗山,自相婚配,子女非常多。有的還渡海東去,得到一片周圍300裏的地盤,建起一個很大的部落,部落裏的人被稱為犬封氏。

帝嚳的誠信之舉,在人們的心目中產生很大影響,所有人都覺得帝嚳是一個值得信賴、值得依靠的人。在帝嚳的誠信精神帶動下,上行下效,人們和睦相處,以不講誠信為恥,以講誠信為榮,從而使社會樹立起了良好的誠信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