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3 / 3)

呂端的話,感動得那位知縣非常的內疚,忙說到:“相爺呀!相爺,你可真是宰相肚裏能撐船哪!來,相爺,兄弟的喜事咱們重新操辦,我給新娘抬轎子去。”

呂端聞聽此言,心想,我倒看看知縣做何遊戲。誰知那知縣真的讓新娘坐上花轎,親自和三班衙役們抬著轎子,吹吹打打地沿村轉了一圈,弄得呂端隻是大笑,笑這些勢利眼們的所作所為。

從此以後,“宰相肚裏能撐船”這句話就傳開了,一直傳至今天。

呂端“大事不糊塗”,是宋太宗多年體察呂端後對其處事為人的一種無可辯駁的評價,而且也確實反映了呂端的人品和才幹的真實情況。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宋太宗從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使位子上換下來,去當負責監察百官的禦史中丞,雖然是平調,但實際權力發生了變化,他認為是呂端在中間使壞,於是就趁呂端有病在家休息,沒有上朝的機會告了呂端一個惡狀。

事情傳到呂端耳中後,呂端不以為然,既沒有去對皇帝表白,也沒有去找李惟清算賬,而是淡淡地說:“我這一輩子行得正、坐得直,沒有做什麼對不起人的事,又怎麼會怕什麼風言風語呢?”

對呂端這種不與人計較的坦然心態,當時的很多人認為他“糊塗”。

在呂端剛剛擔任參知政事的時候,一個小官由於平時聽多了呂端“糊塗”的傳聞,對他很不服氣。有一次呂端從文武百官前麵經過,這個小官以很不屑的口吻說:“這個人竟也當了副宰相了?”

呂端的隨行人員覺得很不公平,要問那個人的姓名,看看是幹什麼的。

呂端製止說:“不要問,你問了他就得說,他說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對這種公然侮辱我的人便會終生不能忘。著意地去報複對我來說是肯定不會的,但以後如果有什麼事涉及他,撞到我手裏,想做到公正對待也一定很難。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

呂端這種“君子不念惡”的舉動,反映他自我修養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塗”。就在眾人都認為呂端是個糊塗人時,宋太宗卻認為這都是一些小事,呂端隻不過是小事上糊塗罷了,遇有“大事不糊塗”。

那還是宋太宗在世的時候,宋太宗的身體有病,就安排了後事,立趙恒為太子,以備將來由他繼位,執掌宋朝天下,並且讓呂端負責太子的學習和生活起居等項事宜。

宋太宗病情嚴重的時候,又下詔說:“朝中大事要先交給呂端處理,然後再上報給我。”這一道諭旨,無疑是宋太宗對呂端的更大信任和重用。而呂端也確實沒有辜負皇上的重托。

在當時,朝中有一些內侍和大臣,對皇上去世後由誰來繼位發生分歧,甚至演變成一場宮廷鬥爭。

朝中有個內侍叫王繼恩,怕太子繼位後對他不利,就起了歹心。他聯絡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製誥胡旦等人,謀另立太子,以便讓他們認為合適的人繼承王位。

宋太宗去世後,皇後命王繼恩召見呂端。呂端已經覺察到了可能有什麼變故,就叫手下把王繼恩鎖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許他出入,然後自己急奔朝廷。

呂端到朝廷後,皇後對他說:“現在皇上不在世了,按說立太子就是為了讓他繼承王位,這也是合乎情理,順理成章的事情,看看現在應該怎麼辦才好呢?”

呂端聽罷皇後的話,就毫不猶豫地說:“先帝立太子就是為了今天,現在先帝走了,我們怎麼做違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對於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不能有什麼異議。”

皇後聽了呂端的話,就讓太子趙恒繼承了皇位,這就是宋真宗。

宋真宗第一次登殿時,垂簾接見朝臣。當呂端率眾臣前來殿中晉見時,眾臣寧可站在殿下也不拜。

這時,皇後問呂端:“眾臣因何不拜?”

呂端說:“請把簾子卷起來,讓太子坐在正位上,讓我們看清楚了再拜。”

皇後就讓宋真宗照呂端所說,卷了簾子,坐到正位上去了。呂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確實是太子無誤後,才率群臣跪拜,並且山呼萬歲。接著,宋真宗對陰謀另立太子的那幾個奸侫,一一做了處置。宋真宗的地位更加穩固了。

呂端果然是大事不糊塗,在太子繼位、新皇帝坐正位等問題上,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由此,他也贏得了宋真宗的極大信賴,經常采納他的意見或建議。

呂端一生經曆了北宋時期的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幾乎沒有受到什麼衝擊,最後得以善終,這與他“宰相肚裏能撐船”的胸襟是分不開的。更重要的是,他在大局、大節問題上毫不糊塗,從來都是心明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