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歐陽修王安石的友誼
歐陽修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時期名臣,著名的政治家,而且都屬於“唐宋八大家”。共同的政治改革理想和文學追求,使他們結下深厚友誼,成為了繼承篤實寬厚優良傳統的又一個典型。
歐陽修,在北宋時期燦若群星的文學家中年齡較大,出道較早,成就最高,是公認的北宋時期文壇領袖。
王安石,從小喜好讀書,天賦極高,記憶力超強,有過目不忘之才。他博覽群書,勤於思考,年方弱冠即以天下為己任,立誌做一番大事業。
王安石考中進士以後,在揚州任職,此時歐陽修已名滿天下,在京城開封任龍圖閣學士。
一天,王安石的好朋友曾鞏帶著他的幾篇文稿向歐陽修推薦,歐陽修讀後大為讚歎。
盡管王安石和歐陽修的地位相差非常懸殊,但歐陽修對這位青年的文稿還是非常賞識。他把王安石的文稿收在專門編錄佳作的《文林》裏向社會推薦。又告訴曾鞏多關照王安石,要他的思路再開放一些,不要生造詞語,力戒模仿。
1057年,素以為國舉才薦賢為己任的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資格主持了禮部貢舉,負責向國家推薦人才。由於他大力提倡平實樸素之風,反對“西昆派”的“太學體”,因此選拔培養了一大批古文後起之秀,這就是王安石、蘇軾、蘇轍、蘇洵、曾鞏等人。
歐陽修認為,在這些人當中,王安石的學問,知名當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議論通明,兼有時才之用,因而舉薦他與呂晦叔、司馬光三人為相輔接班人。這時王安石也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建議在政治上改易變革,表現了他對宋代政治改革的偉大抱負。
1069年,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從這時起,這兩位朋友才得見麵。王安石登門拜訪時,歐陽修沒有責怪這位青年才俊姍姍來遲,反而倒屣相迎,此後兩人詩文贈答,書信不絕。
歐陽修在高興之餘,寫了首七律《贈介甫》: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試拂弦。
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樽酒盍留連。
在詩中,歐陽修將王安石比作唐代李白、韓愈,充分肯定了王安石的才華。同時,說自己雖雄心尚在,但年紀已大,力不從心了,希望王安石刻苦努力,寫出超過前人的文章來。
歐陽修作為翰林學士,以一代文宗之尊,竟對當時一名默默無聞的晚輩後生以李白、韓愈期許,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隨後,王安石也寫了首《奉酬永叔見贈》的七律詩回贈。詩寫道:
欲傳道義心猶在,強學文章力已窮。
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
摳衣最出諸生後,倒屣嚐傾廣座中。
隻恐虛名因此得,嘉篇為貺豈宜蒙。
在詩中,王安石表達了自己的誌向,同時也表現了對恩師歐陽修的欽佩與景仰,從中也能看出王安石謙虛謹慎的風度。
從1070年起,王安石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對於王安石擔任國家要職,歐陽修曾經撰文表示祝賀。
當時的北宋朝廷因用度大奢,賞賜不節,宗室繁多,官職冗濫,軍旅不精,每年財政虧空數千萬緡。在這巨大財政赤字麵前,王安石實行變法,采取了有力措施。
王安石新法在財政方麵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麵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同時,改革科舉製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