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3 / 3)

辛棄疾的到來使陸遊孤寂的內心變得鮮活起來,也解除了辛棄疾的感傷與寂寞。他們談詩詞、論北伐,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愛國激情再次被點燃。

當時陸遊的生活非常清苦,住在破舊的草堂裏,算得上家徒四壁。辛棄疾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幾次三番提出要為陸遊修建住所,都被陸遊一一婉拒。

陸遊心胸非常豁達,在他看來身居簡陋的草堂沒有什麼不妥,他不願意浪費人民的財產,也不願意朋友破費,他覺得那些錢財應該用到更合適的地方。

辛棄疾對陸遊甘於清貧的崇高品性更加欽佩,他不便過於勉強,準備先放一放再找時機說服陸遊。但他沒想到此事一拖,便再也沒有機會。

陸遊對辛棄疾此次北去心情矛盾複雜,對未來充滿了憂慮。盡管陸遊不滿韓侂胄的所作所為,一年前自己還被利用了一次,但當韓侂胄再次以北伐為招牌招攬英賢的時候,他還是主張不要介意過去不得誌的往事,先國家之急而忘私怨。

在這一點上,辛棄疾與陸遊有著相同的認識。此時辛棄疾已年過花甲,與陸遊相比,他尚算年輕,但也是白發滿頭,實現北伐的心願已沒有更多的時間等待。

辛棄疾臨行前,陸遊趕寫了一首長詩為他送行,不吝筆墨全方位地讚揚了辛棄疾,更有信任鼓勵的話語。

陸遊盛讚他才高過人,好學不倦,著作等身;將他比作管仲蕭何一樣的人才,相信他一定可以成就偉大功業;希望他積極結連中原的忠義民兵,不久就能大展宏圖,施展抗敵複土的抱負;勸他凡事要考慮周全,小心“讒夫”從中作梗;鼓勵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對敵鬥爭中去,一雪對金的深仇積憤。

到了京都臨安,辛棄疾很快就進入了角色。當時金國內部混亂,北方強敵蒙古對它的威脅也越來越大。辛棄疾提議加強戰備,密切關注局勢,伺機而動,妥善應對。

韓侂胄派辛棄疾鎮守長江下遊的京口,那是北伐前進的重要基地。辛棄疾登上北固亭,俯視滾滾長江,感覺離自己所要實現的願望從來沒有這麼近過。

沒過多久,由於辛棄疾與韓侂胄急於進兵的思路不相吻合,他最終被撤換。這時辛棄疾的情緒降到了冰點,這是他最後一次實現複疆誌願的機會,可是一切都已付諸東流。

陸遊和辛棄疾,在他們的晚年各自為北伐空歡喜了一場,經過這次事變,辛棄疾對韓侂胄的本質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將他看作是欺壓皇室、陰謀奪位的奸臣。

事實上,北伐戰爭拉開序幕不久,當宋金兩軍主力進行會戰之時,準備不足的宋軍就潰敗不堪。

韓侂胄曾經一度想起了辛棄疾的勸告,想再次任命他為樞密都承旨,期望他能力挽狂瀾。可惜的是,這時的辛棄疾在留下了臨終絕筆《洞仙歌》之後,已經與世長辭,時間正值1207年秋天。

北伐的又一次失敗,給英雄暮年的陸遊以致命一擊。在辛棄疾辭世後不到3年,1210年春天,85歲的陸遊追隨他的友人而去,留下了不朽的千古絕唱: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與辛棄疾,這兩位南宋文壇的傑出代表,他們的忘年交深厚而沉鬱,收複失地的共同誌向將他們緊緊地聯係在一起,而他們對彼此的人格和風範也是極為欣賞。他們痛苦但不絕望,沉鬱而不消沉,感傷卻又豪邁,感染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後繼地報效祖國。